姜保春|姜保春:寻找人体慢性疼痛的“开关”

身体疼痛 , 几乎是所有人都有过的经历 。 对于多数人来说 , 疼痛只是延续几小时或几天的小毛病 , 但对有些人来说 , 疼痛可以把他们推向绝境 。
资料显示 , 全球每年约有2500万人死于慢性疼痛 , 慢性疼痛已成为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
前不久 , 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保春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疼痛(Pain)》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该成果为镇痛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姜保春|姜保春:寻找人体慢性疼痛的“开关”】“这只是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今后我将带领团队成员继续努力 , 早日搞清楚慢性疼痛病的发病机制 。 ”姜保春说 。
明知是“硬骨头”也要啃
慢性疼痛的患病人数众多 , 但它却不是热门的研究方向 , 这也导致其发病机制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 高效的治疗方案仍没出现 。
“很多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并非是疼痛 , 而是由于镇痛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 。 ”姜保春认为 , 在临床治疗中 , 被广泛使用的镇痛药物虽具有减轻疼痛的作用 , 但其副作用也十分明显 。
博士毕业后 , 姜保春凭借自己在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积累 , 认为确定新的分子镇痛靶点并以此为基础研发镇痛药物 , 是疼痛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
2012年 , 姜保春加入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 , 把慢性疼痛发病机制作为研究方向 , 寻找治疗慢性疼痛的分子靶点 。 “我知道这是一块‘硬骨头’ , 但我还是要啃 。 ”姜保春说 。
2018年 , 姜保春获得了去美国罗格斯大学访学的机会 。 人在异国 , 既要参与国外的科研工作 , 又要带队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 。 为了克服12个小时的时差 , 熬夜成了他的日常 。
“那段经历 , 对我来说很宝贵 , 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 。 ”访学经历也让姜保春意识到 , 与国外相比 , 国内的实验水平已处在国际前沿 , 面对国际学术界的各种声音 , 中国的科研团队应该再自信一点 。 “美国科研团队能做的实验 , 很多我们也能做 , 并且做得也不比他们差 。 ”他说 。
为治疗疼痛提供新思路
带着这份自信 , 回国后 , 姜保春在实验室扎了根 , 常常早上第一个来 , 晚上最后一个走 。
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 , 姜保春发现疼痛的产生和持续 , 并非仅由神经细胞问题引起 。 “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的中枢敏化 , 同样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 。 这或许是慢性疼痛发病机制的一个新解释 , 也可能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思路 。 ”他说 。
大胆假设后 , 姜保春准备带领团队小心求证 ,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 , 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项研究 。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较少 , 没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可供参考 , 当时甚至连许多团队成员都对研究缺乏信心 。 ”姜保春回忆道 。
“没有实践案例 , 那我们就自己做 。 ”尽管困难重重 , 但姜保春还是决定将这项研究进行到底 。 “做科研好比爬山 , 要鼓足勇气爬上一座‘山’ 。 我们不能什么课题流行就做什么 , 这座‘山’爬了半年 , 爬不动了 , 再换座‘山’爬 , 这样是永远爬不到山顶的 。 ”
姜保春是这样说的 , 也是这样做的 。
为了完成相关实验 , 取得更充足的实验数据 , 研究团队需要大量抗体 , 以重复验证实验结果 , 但当时市场上出售的抗体并不适用于实验 。 于是 , 姜保春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自行设计、制作抗体 , 最终利用这些抗体顺利地完成了实验 , 取得了满意的研究成果 。
“基础研究是基础中的基础 , 没有基础学科的推进 , 药物的临床应用几乎不可能得到发展 。 ”姜保春说 , 在科研道路上不能有畏难的情绪 , 要知难而进 。
“科研是一场冒险 。 ”姜保春说 , 搞科研不能按部就班 , 满足于完成规定的任务 , 而是要不断挑战自我 , 跳出研究舒适区 , 勇于探索未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