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说、付费课程崛起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失落了吗?(18)

许纪霖:我不敢说 。 现在老师都面临一个困惑 , 就是怎么给“95后”、“00后”学生上课 。 他们当中当然也有优秀的学生 , 但他们关心更多的是知识点 , 在知识的背后 , 没有社会和人文的关怀 。 而我们这代人在追求知识的时候 , 背后是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作为支撑的 。 对他们而言 , 知识就只是知识 , 更多的人连对知识的兴趣都没有 。 他们被新的网络环境所塑造 , 具有碎片化、即时性、后消费主义、后物质主义的特征 。 不过 , 也不能说这批人都是很物质的 。 贪图物质一般是匮乏时代的产物 , 曾经穷过 , 就会把物质当作生命 , 通过纵欲来获得人生的意义 。

对这批“新人类”而言 , 至少对城市长大的孩子而言 , 从小不愁吃穿 , 没有匮乏的焦虑感 , 物质对他们来说也不那么重要 , 至少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 他们就想活得更任性、更自由 。 就像很多公司老总抱怨的 , “90后”员工一不高兴就走人 。 我不想贬低他们 , 我只是觉得我们之间存在代际隔阂 , 这恐怕也不是启蒙所能解决的 。

04

知识分子研究需要情景投射力

新京报:你做过很多近代知识分子个案研究 , 也对20世纪知识分子的思想史做过代际考察 。 要研究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演变是很困难的 , 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 , 而涉及心灵的材料往往最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次 , 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综合体 , 即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 我们也不见得能完全读懂他们的内心 , 更何况一个未曾谋面、只是纸上得来的人物 。 做知识分子研究 , 要如何才能把握一个人的思想精髓 , 接近他们的真实心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