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说、付费课程崛起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失落了吗?(21)

叶文心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讲座教授 。 图为2015年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 。 图片来自http://jds.cass.cn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 在做人物研究的时候 , 不是什么样的人物都能做 , 特别是我刚才讲的情景投射的方式 , 必须找到和你的处境(包括现实处境和心灵处境)类似的人物 。 我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 所以 , 我更能理解知识分子的感受 。 其实 , 我最早在大学留校任教的时候 , 是研究中国民主党派的 , 但是真正吸引我的不是他们作为党派人士的历史 , 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 。 后来我改行做知识分子研究 , 恰恰是因为对上了我的气质 。

我们必须承认 , 哪怕是第一流的学者 , 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 人不是上帝 , 怎么可能理解和自己生活完全不相干的人物呢?比如 , 如果让我写底层民众 , 我只能在观念上很同情底层 , 但我真的不太了解他们的生活;要我写商人恐怕也不行 , 因为我的家族里面没有出过太成功的商人 , 但我的家族里出过文人 。

我研究的这些知识分子 , 他们有的是纯粹的学者或作家 , 有的后来从政 , 比如汪精卫、陈布雷、蒋廷黻、叶公超 , 但是他们骨子里还是书生 。 比如要我写蒋介石 , 大概未必能写得比别人好 。 我写的大多是偏公共型的知识分子 ,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两栖 , 一方面做学问 , 另一方面又非常关心政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