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说、付费课程崛起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失落了吗?( 七 )

新京报:五四时期和上世纪80年代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时代 , 理想主义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是偏社会性的家国情怀 , 一种是偏个人性的对生命的追问和抗争 。 后者的典型是史铁生 , 你把他称之为“另一种理想主义” , 他身负重疾 , 却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 。 然而 , 这两种理想主义在当下都成为一种奢侈 , 谈论理想主义会让你变得格格不入 , 但虚无感却是需要用理想主义来解救的 , 你觉得未来是否还会有一个理想主义的回潮?

许纪霖:我把史铁生称为“后理想主义者” , 史铁生身上有一种和鲁迅相似的精神气质 , 他看穿了人生的虚无和荒谬 , 知道虚无和荒谬是永远不可能克服的 , 但是依然不屈不挠地抗争 , 直到战胜它们 。 黑暗永远在那里 , 但是人的使命是超越黑暗 , 反抗宿命 , 这是我比较欣赏的态度 。

今天的很多年轻人 , 可能没有那么深刻的虚无和黑暗意识 , 但是知道自己卑微 , 也承认自己卑微 , 但愿意努力奋斗 , 从而获得某种能力 。 当然 , 也有很多年轻人采取一种随遇而安、无可无不可的态度 , 号称“佛系” 。 其实 , 这不是“佛系” , 而是“庄(子)系” , 真正的“佛系”是很悲壮地寻求解脱和开悟 , 具有内在的超越性 。 当然 , “佛系”也可以作为一种人生选择 , 但在选择“佛系”之前 , 能不能先尝试一种更积极的人生?奋斗过之后 , 再认命行不行?在命运还没完全向你展开的时候 , 就已经屈从于命运 , 至少人生的体验会很单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