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荣耀为什么总吵架?“瑜亮之争”能否升级到高级玩法?( 七 )

以上分析都是一家之言 。 虽然很难定义自己是一位最普遍意义的消费者 , 毕竟我们是长期跟踪手机行业的 。 总体来看 , 这个行业兼顾消费电子、零售和互联网进行融合式创新 , 还背靠ICT产业技术大爆炸 , 前瞻内容产业自由创作 , 在这个领域竞争取胜的五家中国公司如果放在别的行业 , 同样会是行业翘楚 。 行业足够大 , 如果战略彼此差异化较清晰 , 应该说没有人存在清场的可能性 。

所以 , 我们长期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的关于华为、荣耀、小米甚至OPPO、vivo的文章 , 支持过荣耀创新 , 也挺过小米的战略能力 , 推崇过OV的本地化打法 , 比如《荣耀手机的战争与和平》、《小米的蝴蝶效应》、《小米的最坏时代和最好时代》和《OPPO和vivo的人民战争》等 。 从行业视角长期观察看 , 我们发现小米品牌在一系列口水战中是损害是最大的 。

或者说:激烈口水战的损害有可能大于对所谓“黑幕”的策略性处理 , 红米的舆论进攻其实也没有获得太多品牌收益 。 这里面最应该摆脱争论的是小米 , 反而不是荣耀 。

本质上 , 小米和荣耀的关系中 , 我们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小米作为互联网手机的开创和引领者 , 在过去的5年中 , 实际上并没有持续引领荣耀和维持品牌的高势能 。 诸多细节是小米早期提出的“简单、极致、快”的互联网思维没有深化 , 《参与感》中引人注目的用户思维也没有形成新的制高点 , 甚至对于A-Iot战略持续和清晰的价值主张也有待挖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