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无名企业家的十年生死路( 七 )

2010年下半年,行业进入爆发期,2012年之前,全国已出现上千家外卖公司。

之所以有这么多玩家,是因为大家偏安一隅,割据四方,做着各自的小生意。

129t一位高管那会儿拉了个有五六十家外卖公司创始人的行业QQ群,氛围居然十分友善,看不到日后战局惨烈的征兆。

赵剑锋现在还记得,QQ群里,一位当时在吉林大学做校园外卖的创业者曾说:给我15万人民币,我就能让这个生意盈利。这是2011年。

而2011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席卷而来,改变一切的开始。

那些已在PC时代洗练过的投资人和连续创业者,在看外卖市场时,完全是另一种视角:

不是说先有外卖这个服务,用网络提高效率;而是带着互联网聚合流量、产品、服务的逻辑,蓦然发现:咦,外卖是个好生意。

他们看到了互联网能赋予外卖市场的第二个大变量:网络效应。

外卖,还有后来的打车、共享单车等风口无不是同一逻辑:它们都是对PC时代电商模式的深化——同样是平台,同样一边连接消费者,一边连接供应商,这就是个卖服务版的阿里和京东——你必须做到足够大,才能享受最后的赢家通吃。事实上2011年,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就对着当时的十几个早期员工画过同样的饼:做餐饮业的淘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