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是企业的原罪,还是员工的宿命?( 三 )

从行业背景来看,IT行业是近30年来爆发性增长的行业,创业、股权、上市,构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IT公司的人愿意加班,很大程度上是财富效应。创业、期权、奖金、分红,这些都激励着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加班。但是随着技术红利结束,行业爆增长趋缓,经济下行等因素,财富神话不再,激励也随着降低。虽然很多公司收入、利润仍然高速增长,但是财富是伴随风险而来的,很多公司的风险已经释放,创造员工财富神话能力已经不如当年。

一个较为微观的机制是,老板上班晚一小时,如果有100个下属,就能带来100小时的工作时间。部门领导晚下班1小时,就能带来10小时的工作时间。这种描述虽然并不精确,但大致成立。所以公司会致力于打造各种文化,经常出现各种鸡血,甚至狗血的仪式,甚至带有强迫性或侮辱性。但公司没有强制力,鸡血的底子仍然需要靠利益,所以一旦利益的供给跟不上,不能持续提供财富预期,996工作制自然持续不下去了。这一次发起整个事件的人,正是一个年轻的程序员,显然在大公司中,各种财富预期与他关系不大,既然如此何必如此被带着拼命。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劳资谈判的工资博弈中,工会的组织与动员,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比如它会造成工资刚性。在中国的工资形成中,缺少工会的作用,员工、特别是底层员工很难集聚起来和资方协商工资、劳动时间等问题。中国采取的办法是国家替代工会,进行统一的协调,比如集中休假的长假制度就是一种国家替代进行劳资谈判的例子。撇开其中的优劣不谈,这对执法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执法的网眼更密。与此同时,员工通过互联网去进行呼吁、唤醒、影响、响应,就有类似动员的作用,是对员工议价权的一种补偿,最终会在个体决策的时候,形成行为。比如,程序员在面试的时候,多问一句:请问公司是否经常加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