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队的中海地产:昔日地产盈利王的“是”与“非”( 九 )

2003年前后,中海选择了苏州、成都、佛山三个二线城市作为下个五年的突破点,大量投资拿地,在2004-2009年,这三个城市房地产市场突飞猛进,价格迅速提升,仅因为低成本拿地一项中海就大赚了一笔。

三个城市在中海集团内的年销售额都在40亿元以上,位居集团前五,利润基本位居集团前四。同期在中海早期贡献销售额和利润的广州公司却进入市场恶性竞争阶段,盈利差,所以中海基本不在广州拿地。

2010年以后,中海选择沈阳、济南等二线城市作为下一个突破点,同时回归北京和上海,之后几年中海在沈阳和济南爆发,依靠土地增值和项目大盘操作推动集团高速增长。而同期之前贡献较高利润和销售额的成都和深圳市场,由于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开发住宅不赚钱,中海就不做新投资了。

这是一种跟着资本增值路径走的纯粹投资思路、投资策略和管理模式。

模式拿地思路:只拿城市熟地。

在拿地位置上,中海只拿城市熟地、城市市区内地段、富人区地段或是产业区地段,坚决不拿郊区生地,倾向于大盘开发,通过多产品线组团综合开发,平衡风险和利润。城市成熟地段前期各项费用远低于郊区生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