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户贵阳:一座新兴都市的希望与阵痛(15)

2010年7月,彭家湾改造项目启动,拉开了贵州省最大的棚户区改造的序幕。当时的贵州省,城镇化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5年,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提速。

政府引入的开发商宏立城集团当年设定下改造目标,“建造1830万平方米的居住面积,12条市政主干道,10大购物广场,150万平方米的商业开发用房,2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6大众圆广场,8所学校,若干所幼儿园,10万平方米的三甲综合医院等等”。

含章清晰地记得,售楼的工作人员曾给她展示了一张前景图,图上的花果园宛若贵阳城内的一座新世界,“那可真是好。”

2012年,贵阳市进行市政规划,提出未来五年云岩区拟投入 103个亿建 17万人口的生态新城,31 条公交线路开进花果园;南明区拟投入 6.2 亿元进行旧城改造,贵阳五里冲片区改造项目也随之提上日程。

2015年,花果园项目竣工。3年里,挖掘机铲除掉这片不堪的地衣,起重机搭建起一片奇迹般的新天地。

然而,略显尴尬的事实是,对于贵阳当地人而言,“花果园仍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