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没有春天:“只要想赚钱,就不叫顺风车”( 六 )

嘀嗒、哈啰常被车主抱怨定价低,匹配效率低。也有车主自己动了“歪念头”,接单后,要求乘客取消另外加付车费,司乘双方因此发生口角的投诉很多。司机在行程半小时前取消订单等行为,让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在逐渐变差。

顺风车没有春天:“只要想赚钱,就不叫顺风车”

比如,哈啰此前的机制下,司机要想取消订单,需要跟乘客商议,取得对方同意。但虎嗅实际乘车发现,司机在距出发前不到半小时取消了订单,系统只给了一条短信通知。客服处理告知的5个工作日给结果,过了半个月也没有反馈。针对提前取消订单的行为,目前哈啰设立了判责机制,确定责任归属。

尴尬的“顺风”

“出现安全事故之后,顺风车的交易规模在萎缩,现在整个行业都想把问题解决掉,让顺风车能重获用户信任。”江涛直观地感受到,连司乘供给都在以可见地速度减少。

滴滴顺风车事件的影响辐射范围比行业想象得更大。极光大数据显示,网约车App用户规模峰值出现在2018年8月和9月,为1.97亿人,到2018年12月,用户规模回落至1.9亿人。两相对比,全行业单季流失用户约700万人。时间上,前者对应着第二次顺风车安全事件发生前的运力高潮,后者对应着监管收紧的行业低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