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没有春天:“只要想赚钱,就不叫顺风车”( 七 )

这一个季度内流失的700万人,小部分因运力监管趋严被迫转向公共交通,另一部分则因滴滴顺风车下线转向其他出行。一位嘀嗒顺风车司机告诉虎嗅,嘀嗒和哈啰这样的顺风车平台接单率远低于滴滴,“滴滴那时的乘客数量能是现在的好几倍,我们现在想接单都找不到顺路的人。”

重塑顺风车

顺风车和网约车的差别在于,前者的供需很难创造。市内3公里,骑单车就能解决;5公里或10公里,会考虑打车。而顺风车,恰好是10公里以上中长途出行,对应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的用户。这些用户可以随时转移到公共交通,几块钱的优惠又无法拉动其创造新需求。

司—乘两端的获客成本高,公众认可程度低,顺风车行业正处于尴尬的境地。

顺风车获客的障碍来自于产品体验与用户信任:一个是接单速度不快,二是觉得接单没保障,第三个则是2018年滴滴发生的两起顺风车安全事件,“大家感觉整个顺风车行业都不安全了,用户信任重塑非常困难”,业内人士称。

“运力供给在平台上确实很短缺,每一家顺风车公司都差不多。”在江涛看来,顺风车的市场存量很多,需求来自每天疲于通勤的上班族。可这部分群体,也会更加注重乘车体验。但“如果顺风车能将上下班这一场景需求有效匹配,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存量市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