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数据+5G,如何颠覆智慧出行?( 六 )

车路协同,一方面车本身智能,第二个道路本身智能。车和车之间,车和道路之间要形成物联。我恰恰觉得在国内比在国外更好实现一些,因为如果政策环境比较支持的情况下,行政决策效率比较高,铺设的速度会比较快。国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理念,1984年,cmu研发出了自动驾驶原型车,但是国外主攻的方向都是单车智能,它如果走的联动易出现问题,比如:要建基础的设施,因体制不同,国外的居民如提出这个建设影响家庭生活环境等,基建工程易被搁置,而在中国体制的情况下会更容易建成基础建设,成本造价也会更低一些。车路协同情况,通过道路装传感器以及云端的传输,可把车本身的造价成本降低。综上,我中期更看好车路协同。但我也觉得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最终长远来说,还是会融合,随着技术发展,产业协同配件成本下降等,融合应是最终趋势。

徐斌:04年美国就有这个概念,04年美国走的是单车智能的方向,5G也有它的延时,单车还是会走相当长的一段路。车路协同,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中国特殊的复杂路况下,可以在特殊场景做尝试,比如说港口、矿区。这两个都在走这个路,一个取决于基础设施投入,第二个取决于AI技术的升级,怎么样起到公共场所的车路协同的路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