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评级机构同场竞技,评级并非越低越准( 四 )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境内已有逾90只债券违约,涉及债券的本金规模超700亿元,新增逾20家违约主体。机构也预计,短期内企业自身经营性问题及资金流动性压力仍将是影响违约的主要因素。

多因素导致评级泡沫

尽管不同国家的标尺不同,但中国的“评级区分度不够”始终被各界指摘。

例如,境内债券还是集中在3A、2A+、2A这个水平。从中国境内信用债市场存量评级分布来看,AA或以上的占到了89%,其中AAA就占49%,较低的区分度导致整个债券市场定价趋同。在海外的评级体系当中,比如3个B,有加减平,A有平加减,每个评级都有三个区分度,这样可能对于市场不同的定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这也是由多方因素导致的。罗光对采访人员称,“按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标准,AAA的企业少之又少,且评级区分度、跨度大。但按照中国的标准,AAA 600-700个,AA+1000多个,AA约4000个。除了评级机构的问题,从发行端来看,我国监管对信用债发行主体资质要求较高,一般评级低于AA的债券无法发行,因此也往往导致众多潜在AA以下评级的企业被评级机构‘拒之门外’,这间接导致了众多企业无法进行债券融资。”在他看来,未来发展高收益债市场、监管对信用等级放开限制等也是关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