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飞论债】现在投信用债非常操心,建立信用债投研体系很重要( 六 )

另外在识别风险体系里面,实际上建立是比较容易的,后期跟踪维护其实更重要。做一个模型要定期地去跟踪,去维护,去回测,包括打分的结果、排序的结果,实际上也要是持续地保持跟踪,这个是维持系统生命力最核心的因素。当然从哪开始做,比如说主体,还是债券,也有很多可以值得去讲的话题。主体库到底是干什么的,必要性在哪里?这里面有稳定的数据库和变动的债券库的考虑,将来数据积累的问题,包括久期的控制的问题等等。重点其实是后面这个部分,做到评级打分卡模型,不管怎么总是能做出来。

准入和投资限额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在信用风险管理这个环节,实际上很多机构没有概念,还是非常粗放和比较随意。对于债券的买入和卖出,需要一套系统的准入和限额管理,这是在整个信用风险管理环节中的最基础的东西。投资限额实际上是管主体集中度的,管理整个公司,整个账户的主体集中度。投资限额应该是跟主体资质和主体评分、主体评级挂钩。具体的设置当然需要看公司整个账户的情况。

信用风险管理第二个维度是集中度管理,包括单券集中度,单主体集中度,还有债券库层级的集中度。单券集中度,基金公司有“双十”的规定,防止对某一只券持有过于集中,导致丧失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单主体的集中,对于每个账户,买同一个主体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违约是概率事件,再好的东西如果太过集中,鸡蛋在一个篮子里面,从整个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有问题。所以集中度怎么设计,跟账户基金经理之间怎么平衡,写起来简单,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还有债券库的层级集中度管理,在考虑主体集中度之后,还要考虑债项,各种债项的条款现在越来越复杂,有次级,永续,有长,有短。债券库有分类和分层了之后,如果买的都是最底层的那个风险最高的一层,也要控制一下。从整体上大的风险来考虑,如果买的都是最长久期的,都是条款最差的,都是资质最差那一类,也需要去做一些限制和控制。控制指标设在什么位置合理未必有客观标准,但是必须有,而且从组合的风控承受能力来讲,必须回过来去测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