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买手辛酸史:苹果砸手里低价甩卖,被威胁亏了几千元( 二 )

过去,买手更多被定义为“采购”,讲究销售毛利、损耗率,要帮企业控制成本。如今,互联网打破了信息沟通壁垒,流通链条被进一步缩短,买手们更关注产品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用户的满意度。

生鲜买手看上去光鲜亮丽,公款去全球各地吃吃喝喝,只不过每一场看似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玄机。

为了一款生鲜产品推向市场能够热销,出发前,作为把关人的买手们要进行几十天的市场调研,潜入各大零售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记下产品价格,并通过人脉、网络等渠道搜集各大供应商信息,了解不同渠道的价格,还得研究资格证书、产品质量、供货量等指标,筛出要考察的基地。

即便做足了功课,踩坑仍避免不了。盒马蔬菜采购专家瞿杰就曾尝过苦果,有一次他们采购番茄,当时选定了糖度为8、果胶含量高、酸甜度适中、风味很足的番茄,说白了就是“自然熟”的番茄,下了订单。结果成熟的番茄虽然好吃安全,但会快速变软不好运输,很多直接烂在了地里。他将那次采购调侃为“自嗨式采购”,忽略了供应链等其他环节。

为挽救损失,瞿杰他们连夜赶到四川甘孜州的种植基地,重新调整包装设计,细到每个网袋套多少番茄,选6.8米还是9.6米高的货车等都要考虑到。后来,他们把这套流程标准化,番茄调整为九成熟,地里直接摘下套袋,考虑到番茄的娇嫩性和避免暴力装卸,运输方式还采用了专车而非拼车,司机也经过专门培训,到大仓后优先收货,次日优先发往门店,到门店后最多卖三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