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立中国:“建鼓”与权力构图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一鼓立中国:“建鼓”与权力构图 来源:读书杂志

按:“上覆羽葆垂苏,下置盘龙底座,立柱上下贯通,中间悬置鼓腔,鼓腔饰以华图,鼓面涂以飞龙。”这就是历史久远的“建鼓”,这种特殊造型的鼓至今仍在各地的大型民俗仪式中多有所见,它的由来承续,它的象征寓意,它的视觉意味,且听此文分解。

一鼓立中国

文 | 张振涛

(《读书》2019年8期新刊)

汉代画像石上最多的“建鼓”,形状独树一帜。上覆羽葆垂苏,下置盘龙底座,立柱上下贯通,中间悬置鼓腔,鼓腔饰以华图,鼓面涂以飞龙。“建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鼓腔正中穿堂而过一根颇有高度的柱子?何以在离身体不算近、伸着胳膊才能够得着的地方安置一个体积不算小的鼓腔?下置底座与上覆羽葆象征了什么?何以在形形色色的“千面鼓”中鹤立鼓群、独领风骚?

一根柱子撑起信仰

世界各地的大型民俗场地,中间多有树立一根木桩的习俗,中国民间称为“鬼桩 ”“傩柱”,典籍称为“社树”(司马光:《资治通鉴》),藏族称“玛尼堆”,蒙古族称“敖包”。古代,巨树是崇拜对象和通神媒介,是一个族群与另一族群的划界标志。电影《阿凡达》那棵插入云端、树冠如云、整个族群围绕一圈手拉手传递生命能量的巨树,既是仪式中心,也是族群标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