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立中国:“建鼓”与权力构图( 四 )

一根柱子托出中国

音乐的“樂”字,按照音乐学家的解释,就是“社树”类器物的象征。下面的“木”字,是树干象征,上面两边“丝”字,是经幡的抽象,即后来演化为羽葆、民间至今保持在大树上系红布条祈祥的飘状物。甲骨文的“鼓”字,右边描摹的是一人敲击姿态,左边中间的“口”字,是鼓腔,下面是鼓座,上面是羽葆状的盖。重要的是学术界对这个飘状物的解读。

一九六三年陕西宝鸡发现的“何尊”,中有一百二十二个铭文,其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一词。阿城先生在《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中解释道,“中”字是建鼓象形,中间“口”字,就是鼓腔,上下一竖,就是立柱。铭文“中”字上面,有两条飘扬羽带,与建鼓所系“羽葆”形状一致。“中”字下面,也有底座。可见现在的“中”字,是经过简化的。现代“中国”一词,也并非原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古代人的祭祀中心。祭祀中心在哪儿,哪儿就是方国中心。换句话说,“中国”是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现代国家地域的概念,最早指的就是一个社区、一个方国的祭坛中心。后来,渐至转化为朝廷、国家乃至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按照这个顺序向前推,祭坛在哪里,社树在哪里,建鼓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中擎一柱,兴于社仪,达于方国,著于朝廷,彰于国家。逐层递进,势不可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