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立中国:“建鼓”与权力构图( 六 )

一根柱子擎起王国

建鼓的创造,大概结合了许多族群的智慧。《隋书 ·音乐志》载:

“建鼓,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又栖翔鹭于其上,不知何代所加。”

八面的、六面的、四面的、两面的,上下、高低、大小不等。祭祀不同方位的各路神仙,名称千奇百怪,一般人听来都有点晕。其实,说到底就是简单式样面向不同方位而已。另一方面,这也透露了乐官的心思。单面鼓转为不同方向,用到底,用到死,创造出一系列鼓型,就是宫廷乐官花费心思将祭器神秘化的一套说辞。不过,这还真让老百姓愿意亲近。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至今保留着许多“面相不同”的鼓式。

一鼓立中国:“建鼓”与权力构图

雷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

战场上能够传达强大信息的只有鼓。建鼓是调兵遣将、发号施令的指挥棒。“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鼓为敲击者派生出一套身份附加值。杀声一片、呼声震天,谁能听见其他动静?嗓音早被湮没于鬼哭狼嚎中了。唯有响器,可以让冲锋陷阵、置嗓门于罔闻的战士听到。“一鼓作气”不是随便敲着玩的,是决定方国命运的“集结号”。命悬一刻,命悬一鼓!“四面疾攻,一鼓拔之。”所以,建鼓拥有专车,专设“司机”,掌鼓的就是掌军的。“吴起将战,左右进剑,起曰:‘将者提鼓挥桴,临敌决疑,一剑之任,非将军事。’”军中之事,皆决于鼓。恰如《定军山》中老黄忠所唱:“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