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七答:亲历者讲阿里中台落地的实践( 八 )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敏捷的方式可以快速的解决当下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缺少框架、体系上的参考,是一种用to C(消费者)的方式做to B的感觉;而基于企业架构的思路有明确的体系参考,不过企业架构和现有的方法倾向于在相对确定性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设计,过程比较长。

当时我们抽调了将近10位业务和架构专家,关在会议室里面做业务建模、系统设计,基本上都是以周为单位推进,这个在互联网产品经理视角上基本是高速路上龟速行驶了,不过没办法,一边探索一边前进。还好,过程中不断的有一些成果出来,至少让业务线感知到情况在逐步变好。

如果现在重新做一次,我的路径选择会是:

对内(中台团队),基于TOGAF ADM、DDD这样的企业架构方法论对已有的能力进行梳理,确定哪些能力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复用;对外(前台团队),围绕前台的应用场景建设业务“视图”(这个用词不精确,叫界面可能更好),业务什么形态就给什么视图,比如电商的业务视图是什么?电商的业务视图就是人货场的设计;算法的业务视图是什么?业务场景、训练目标、评价策略;组织中台的业务视图是什么?组织目标、分工架构、协作流程。整体过程中采用敏捷的方法,分期迭代不断修正,因为团队对中台的认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