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会】从《诗经》到《万叶集》:古人是如何与神交谈的?( 四 )

表达的样式

歌谣起源于令神祇显灵、向神祇祈求的语言。那时,人们还能自由地与神祇沟通。他们相信语言作为与神祇之间的媒介,具有咒诵的能力。对言灵的信仰就在这样的时代产生了。

在神人同在的时代,与神祇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以外,还可以通过行为上的种种方面来进行。例如,神祇是否能实现人的愿望,可以通过他人无意间的话语占卜出来。通常来说,可以立于门外,将过往人言当作神托,是为“夕占”;规定距离,计算所走步数来占卜,是为“足占”。将献给神的一枝初柴付诸流水,据其起伏状态而占卜的“水占”,与刈柴的行事之间是存在着关联的。为祈求旅途平安而采集野草、编结草木等行为,其本身就具有预祝之意。以上这些咒诵的行为,都是在与神祇的约定基础上发挥效力,而这种约定也是神祇所认可的。

神祇是无所不在的,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当说到“问语草木”时,人们相信草木之中也有神同在。高大的树木尤为神圣,像鉾杉以及有蔓藤、寄生植物攀附的大树,必有神明居住。山峦苍翠,河流湍急,都是灵异之物的表现。即便仅仅纵目于此,也能看出其中的灵异之力、自然所具神秘之力,震撼着人的灵魂,为生命力带来充实。特别是林间鸟儿鸣唱,季节更替中鸟类奇特的生态,都让人们相信灵异的存在。鸟形灵的观念,不只在日本古代,也是一种通行于世的古代信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