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会】从《诗经》到《万叶集》:古人是如何与神交谈的?( 五 )

【一诗一会】从《诗经》到《万叶集》:古人是如何与神交谈的?

《万叶集》局部

很多研究者已经指出,在《万叶集》中见到的这种泛神论世界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咒诵性民俗,构成了这些歌谣表达的根基;在古代歌谣的解释中不能无视此一事实,这一点如今已成了常识公论。《万叶集》中往往沉浸于对自然的畏惧而至于毕恭毕敬的程度;若尝试从近代短歌的立场对《万叶集》进行再度解释,实际上是无法相通的。若无视古代歌谣的这种古代特性,则不可能将此文学置于正确的位置上。

上文说过,《诗经》的诗篇与《万叶集》的绝对年代虽然大有差异,但都是在相同的历史条件时期创作的。据此想来,诗篇的表达和《万叶集》也应该立足于同样的社会根基。诗篇里很多歌咏自然景象以及草摘、采薪等行为,这或许与《万叶集》相同,都具有咒诵歌谣性质的表达。

诗篇之所谓兴的表达方式,与主题的契合之处很难明了,这使得对诗篇的理解变得困难,也多有歪曲之处。以前对于诗篇的解释,常见到传说故事的附会,便是由于这个缘故。后文将会详述:在婚礼的祝颂中,为何要歌咏束薪和鱼?在祭祀和征旅的诗中,为何会经常出现鸟兽的生态?在诱情之诗里为何歌咏投掷果物的行为?在哀伤之诗里为何会提到衣裳?所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比喻,但其歌咏之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味,已经无法充分知晓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