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会】从《诗经》到《万叶集》:古人是如何与神交谈的?( 六 )

【一诗一会】从《诗经》到《万叶集》:古人是如何与神交谈的?

《诗经》中的“齿如瓠犀”与“绿竹猗猗”,出自冈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

诗篇中所运用的兴的表达,与日本的序词与枕词那样固定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同是欲与神祇交流的表达和表现。所谓暗示性表达的兴,其本质是歌谣中古代咒诵歌谣机能的余绪。因之,它与当时的民众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从令他们强烈隶属于神祇的古代氏族制羁绊解放出来,进入到能自由表达感情的时代;即便如此,那种咒缚在古代歌谣的表达之中,作为规定着思维样式的古代观念,依然有深厚的遗留。不把握这一点,要在当时的存在方式下理解诗篇,便会困难重重。由于摆脱了从前注释学的或者印象性批判的解释,在古代人的生活和心理当中追求其表达情状,导入将《万叶集》的表现方式作为时代样式之一来把握的这种民俗学方法,对于《万叶集》的研究已经迅疾展开。于诗篇的研究中,这种方法亦应极其行之有效。

表现的问题

在诗篇的解释之中,除表达方式的问题之外,其表现的问题亦有古代歌谣独特之处,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其所歌咏的事物与行为,与古代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直接关联,其中很多都具有所谓象征性的意味。而这种象征性的意味,又与当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像是摘草属于预祝性的行为一样,歌咏玉和衣服,也是意味着这些物品能与佩戴者产生灵性的——有时甚至是超过于此的交流。像在歌咏风雨这样的自然景象时,并非用于对心理状态的比喻,而象征着具体的事实。论及表现与事实,则被表现的事物也成了事实,二者处于不能分离、彼此交融的关系当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