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文学首先是写作者 个人内心的需要( 七 )

羊城晚报:您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歌剧等,如何看待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对于作品被改编,您有何感受?

刘醒龙:文学是一座大山,在这座大山上,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构筑不同的景致,有些景致能达到名胜级。文学会允许人家喧宾夺主展示名胜,也会包容那些只记得名胜,忽略大山的声音。老虎就是老虎,狮子就是狮子,还是少管些萌宠们的事为上策。

羊城晚报: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您认为茅奖对于作家来说意义是什么?对于有关茅奖的争议您怎么看?

刘醒龙: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时,我说过一句话,写作是过日子,获奖是过年。一年忙到头,不过个年,就没有个过日子的架势。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想着如何过年,同样不是过日子的架势。文学之事如果一点争议没有就不正常,遗憾总是会有的,比如这些年来大家一直记着的《圣天门口》。遗憾一阵就好了,毕竟这不是文学的全部意义。《圣天门口》最后落选的时刻,正好在济南参加一个文学活动。朋友之间说了些很夸张的话。这样的话,在别的场合上绝对不会有人说。能说出如此夸张的话来,本身就说明其重要,是独一无二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