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文学首先是写作者 个人内心的需要( 八 )

对写作惯性保持百分百的警惕

羊城晚报:您写作几十年了,每次写作您会不会有要突破自身、超越自身的压力?您是怎么解决的?

刘醒龙:这个是好问题。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不断突破自身的,对自己的写作惯性保持百分之百的警惕。写作惯性是很害人的。在《回忆录》里面我就写自己当初写中篇小说,很受杂志欢迎,不需要太费脑筋,都能被接受。这就变成了惯性。写作中的惯性最明显之处是对自我复制,要让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我是发现了,1999年之后就不写中短篇了,无论谁来约稿,我都没有答应,全心全意只写长篇小说。

对作家来说,长篇小说确确实实是很大的挑战,首先得有一个非常健壮的身体,精神状态也要靠谱。仅从这一点上看,长篇小说写作也是对一个人生命状态全方位的调整,是给自己亮红灯发预警信号,还是吹继续冲锋陷阵的冲锋号。

羊城晚报:写作长篇小说需要健康的身体,您自己有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吗?

刘醒龙:《圣天门口》完稿后的第三天,我去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差一点晕倒在卫生间。那是一次来得非常及时的信号。随后便开始每天早起游泳,到现在已经快二十年了。十几年如一日,自己并不怎么觉得。2017年夏天,我们一群人从万里长江的入海口崇明岛,一直走到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到达可可西里边缘,随队医生给大家做例行检查时发现,整支队伍中数我年龄最大,但无论是血氧含量,还是心率血压,却是我的最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