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我所经历的国企改革 要政策不要钱挽救了二汽(11)

1998年,全国国有工业企业一共有近7万家,其中有5万多家是小型企业,如果国家将它们都“抱在怀里”,搞不好大家就会死在一块。从诸城的中小企业看,去除债务和扣除社保欠账,企业的净资微乎其微,继续留在国有企业之列,掌握在政府手中已经没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大量小企业放开放活、走向市场是一项正确的决策。“放小”并不是甩包袱,而是为了“放活”。

后来,时任国务院领导肯定了诸城搞好国有企业的做法。当时国务院领导带领多个政府部门人员和专家学者到这个县级市,作了三天的专题考察调研。他说这两天在听取有关企业领导汇报时,把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股份合作制,这也说得太绝对了。搞得好的企业都有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个好的产品,通过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才有了这样的综合效果,并不是“一卖就灵”,“一股就灵”。诸城的做法可以继续试下去,但要从实际出发,只是希望不要把经验归结为股份合作制。

诸城调研在放开放活小企业的改革中是一次标志性行动。它在政府层面消除了“郎顾之争(2004年郎咸平与顾雏军引发的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争论)”,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政策思路。在此基础上,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意见》,为放小在全国的有序展开创造了条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