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我所经历的国企改革 要政策不要钱挽救了二汽( 十 )

需要警醒的是,“三年脱困”和加入WTO后,国有企业赢得了十年的辉煌,增强企业与员工流动性机制和完善保障流动性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工作放松了,导致后来出现了“僵尸企业”等很难处理的问题。

“抓大放小”: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

较长时间以来国家关注的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出台的政策措施也大多针对它们,对小型企业的政策关注度不够。小企业是中小城市、县域经济的主角,往往比照管大型企业的方式来管理,导致了小企业缺乏活力。

1995年9月,中央关于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1997年,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就使集中力量抓好大企业、放活小企业从而把整个国有经济搞好,成了一项重要决策。一时间,各个城市放开搞活小企业的工作迅速展开,但这项工作在推进中涉及了最敏感的产权和“股份合作制”改制形式,以及职工利益保障等问题。多方看法各异。

当时诸城的做法比较典型。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1992年,陈光担任诸城市市长时,该市企业存在大面积亏损、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政企不分等严重问题。陈光到任后决定把这些企业卖给职工。此后的三年左右,该市通过出让产权、破产等多种形式,把近300家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通通出售给了职工个人,陈光也因此得名“陈卖光”。但改制企业的状况较快好转,1995年基本扭亏。1992年当地大型企业1户,中型企业7户,利税过千万企业1户。到1995年发展到大型企业7户,中型企业25户干,利税过千万企业12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