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李鸿章与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的崛起

【李鸿章|李鸿章与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的崛起】李鸿章生平创设的军用、民用企业为数不少,其中规模影响较大的有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机器织布局和电报局,这几项事业的基地都在上海,客观上引发并促进了晚清上海城市经济的发生和发展,为上海打下了长期领先于全国的扎实基础,同时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重要作用 。
江南制造总局开近代工业风气之先
李鸿章就任苏抚驻节上海后,极为赞同容闳关于中国必须首先建立能够造机器的“机器母厂”的建议,容闳赴美国购办的100余台机器于1865年运抵上海,李鸿章将其全部奏留,划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所有,成为其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生产设备 。李鸿章这样描述办厂目的,“查此项铁厂所有,系制器之器,无论何种机器逐渐依法仿制,即用以制造何种之物,生生不穷,事事可通 。目前未能兼及,仍以铸造枪炮借充军用为主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 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最早使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近代军事工业,也是旧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
从1842年至1865年间,外国资本主义已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陆续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在这段时期内,外国资本主要是英国资本,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等口岸,设立的较有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共达32家 。其中,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设立的即达18家;设在上海的居多数,达2l家;经营造修船舶业务的即达22家 。曾、李创办的制造局,无疑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能稍与外国抗衡的工业企业 。它用蒸汽机作动力,以机器为劳动手段,雇佣了一批残存着工役制度遗痕、以商品形式出卖劳动力的产业工人 。这表明旧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 。
江南制造局在开展军工生产的同时,培养出我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 。许多工人为许多其他后起的近代企业所用 。在江南制造局初步组成时,原有的本国工人在两三百人 。这些工人是江南制造局最早的基本工人,大部分应是具有一定的机器制造技术的 。虹口时期,中国工人人数陆续增加,在600人左右 。迁移至高昌庙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 。1869年,根据《教会新报》的记载,当时制造局的工人数字是:“外国人十三位,共有中国做工者一千三百名 。”英国领事1872年度的商务报告中也说:“江南制造局雇佣着不少的外国技师,约有一千三百名中国工人 。”1876年,根据当年成书的葛元煦《沪游杂记》,里面提到说制造局有“工匠二千余人” 。
不过,在早期的这些工人中没多少上海本地人,因为当时有谣传:“进局的人要被丢到大烟囱里去”,“要被机器轧死” 。制造局招不到学徒,只得去孤儿院挑了一批太平天国战争中的难童 。一线工人则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宁波等开放之地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江南制造局的工人,主要来源于本地和外地的破产农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时,上海人口不过五十余万,到二十世纪初,即激增至八十万人 。这种变化的证明,充塞上海街头的破产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工人,不断补充着上海的工人队伍,也不断补充着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队伍 。
直到开办近二十年,上海本地人看到,在制造局工作并没有什么危险,才慢慢地愿意进制造局做工 。其间十几年工人人数的数据,目前缺乏史料支持,但有一些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被李鸿章调往天津,是可以确定的 。到了1890年,上海的外国报纸称“江南制造局一共雇佣了约二千工人” 。此后,由于炼钢厂、无烟火药厂等的建立,工人数字又有新的增加,发展至近3000人 。据统计,1894年江南制造局的工人数量为2800人, 约占当时上海近代工业工人总数的8%,占全国近代工业工人总数的3.81% 。据估计,1894年时清政府经营的军工企业中雇佣工人多达10810人,则江南制造局的工人数差不多能占到四分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