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血战平壤:甲午第一陆上会战


平壤|血战平壤:甲午第一陆上会战
文章图片
【平壤|血战平壤:甲午第一陆上会战】平壤之战 , 是甲午战争初期中日两国之间在朝鲜平壤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从中国方面来说 , 早在两个月前以经开始为这次战斗进行准备了 。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 , 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 丰开阿四路大军 , 32营编制 , 共计13536人 , 从7月21日开始启程入朝 。
7月底 , 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 , 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往平壤 。清军得知消息后 , 最先入朝盛军统帅卫汝贵见情况紧急 , 全队开拔已赶不上 , 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带领亲兵马队先 行 , 于7月31日抵达平壤 。当日 , 日军破坏了电报局后匆忙撤走 。盛军先头部队把大同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 , 并与朝鲜兵连夜守城 , 鸣枪惊退偷袭的日军 。
在得知日军围韩宫拘王及丰岛海战的消息后 , 7月28日 , 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 , 明确表示了与日本决裂的姿态 , 同时着手进行备战 。在短短的几天内 , 他主要抓了四件事:第一 , 严催朝鲜北路进兵 。清军终于抢先进驻平壤 , 并集结了一万多人的军队 , 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第二 , 国内禁止拍发密电 。这样 , 日谍只能用明码传递情报 , 易被识破;第三 , 建议总理衙门严查间谍 。此后 , 沿海各省都加强了防范 , 并破获了几起重大日谍案件;第四 , 采纳丁汝昌建议 , 在威海口增添挡雷铁链和木桩 , 以防日本鱼雷偷袭 。
7月29日 , 军机处令李鸿章转电汪凤藻:“日本击我兵船 , 业已绝好开衅 。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应立即撤令回国 。”30日 , 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领事馆 , 指出日本首先挑战 。当天 , 朝廷下谕撤回所有驻日使馆、领事署 , 同时经美国政府同意 , 委托美国政府代为保护居住于日本侨民的合法利益 。31日 , 总理衙门照会日本驻华临时代办小村寿太郎:“倭先开衅 , 致废修好之约 , 此后与彼无可商之事 。殊为可惜!”并对其下了逐客令 。
平壤玄武门之战 , 总兵左宝贵裹伤指挥 , 誓死抵御 , 亲上玄武门督战 , 但不幸中弹阵亡 , 将鲜血洒在玄武门城头 , 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
同一天 ,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向驻东京各国公使发出通告:“帝国政府为使日清之间之争议合理解决 , 并使彼此关系永远协调 , 虽曾使用各种光明正大之手段 , 迄今显然未奏其效 。为解决此事 , 本大臣荣幸地通知阁下:帝国与清国现进入战争状态 。”
8月1日 , 清政府正式下诏宣战 。同一天 , 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诏对中国正式宣战 。
8月3日 , 清朝总理衙门向各国公使馆致送保护各国商民教士的照会 , 称:“现与中国寻衅者只日本一国 , 此外有约各国悉皆交好如常 。”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国政府保护中国境内日本侨民的安全 , 4日 , 总理衙门复照美国公使 , 同意保护中国境内的日本公民免受凌辱 。随后 , 欧美各主要国家 , 除俄国外 , 都先后声明局外中立 。
8月1日正式宣战后 , 中日两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清政府的作战计划可归结为两点:一、以北洋海军扼守渤海湾口 , 并掩护陆军进驻朝鲜;二、集结陆军于平壤 , 再南下进攻日本陆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