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血战平壤:甲午第一陆上会战( 五 )


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 , 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 , 无力继续进攻 , 当天结束战斗 。而在平壤西、南两处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 。此日之战 , 日兵死189人 , 伤516人 , 清兵伤亡人数少于日军 。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 , 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 , 处境极为艰难 。
作为清军统帅的叶志超 , 在此关键时刻却没有看到这些有利因素 , 他只看到玄武门的失守和奉军统帅左宝贵的战死 , 因而丧失了抵抗信心 。当晚 , 他召集各统领商议放弃平壤 , 撤军至鸭绿江设防 。诸将中只有马玉昆提出反对 , 叶志超不听 , 于是下令部队撤离平壤 。
当夜8时 , 清军开始撤退 。叶志超传令放弃辎重 , 轻装持械 , 趁夜而退 。当时 , 大雨倾盆 , 清兵冒雨蜂拥出城 。日军在黑暗中听到人马奔腾 , 以为是清军劫寨 , 于是拦路截杀 。清兵混乱中不分敌我 , 胡乱放枪开炮 , 误伤累累 。经过整整一夜 , 清军全部退出平壤 , 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二千多 , 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 。16日拂晓 , 日军进入平壤 , 发现城内已没有清军一兵一卒 , 而被清军丢弃的武器、弹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 , 尽数为日军所得 。
当初清政府听信叶志超谎报牙山战功 , 任命他为入朝诸军统帅 , 实乃一大失误 。叶志超作为一个败军之将 , 一味消极防守 , 几次错过了趁敌未稳 , 主动出击的机会 , 最后主动撤出平壤 , 导致清军雨夜之溃 。清军装备最精良的北洋陆军由此锐气顿失 。日本历史学者说:“苦于粮食不足、担心清兵加强防御阵地的野津师团长 , 感到后援的第三师团一到 , 补给将 更加困难 , 于是决定在后援部队尚未到达时 , 便以第五师团进行强攻 , 这种作战是极其冒险的 。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 , 那么弹药和粮食将同时失去补给 , 只有放弃围攻 , 实行退 却 。”
平壤失利的消息传出 , 清政府震动 , 下令严办 。叶志超被械送京师 , 由刑部定斩监候 。连在平壤战役中立有军功的卫汝贵 , 也因没有反对叶志超撤兵和在朝鲜纵兵抢掠而被斩决 。平壤战役后 , 清军全部退至鸭绿江边 , 日军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