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血战平壤:甲午第一陆上会战( 三 )


9月初 , 日军分四路向平壤运动 , 12日以后陆续到达平壤 , 15日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 。进攻平壤的日本陆军共计16 , 000多人 , 山炮44门 。
日军进军平壤 , 李鸿章不敢怠慢 , 急电叶志超及诸将加强防守 。叶志超见后援迟迟不到 , 恐后路被日军自海上登陆所断 , 遂分兵数千驻扎在安州、肃州和义州 。这样 , 驻守平壤城内外的清军只有约9 , 500人 , 山炮、野炮和机关炮38门 。至9月13日 , 防御部署基本就绪 。
9月12日 , 日军进攻牙山的混成旅团 , 在大岛义昌率领下 , 进至大同江边 , 试图渡江 。清军发炮轰击 , 日军前卫被迫后退 。于是日军分成左右两翼 , 配备大炮二十门 。双方首先展开了激烈的炮战 , 10时 , 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 , 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 , 毅军、盛军士兵顽强抵御 , 大同江北岸的清军炮兵也发炮支援 , 日军被击退 。13日下午 , 双方又炮战许久 , 日军仍未能渡江 。与此同时 , 其它三路日军也先后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 , 与清军防守阵地对峙 。
15日凌晨 , 日军对平壤按计划开始了总攻 , 战役首先由大岛率领的混成旅团在平壤南 战场展开 。大岛因成欢之战的胜利 , 颇有些轻敌骄傲 , 急于建功 。他在14日许愿说“本旅团将以明日午前8时前后攻陷平壤 , 共握手于城中 , 以祝万岁” 。凌晨4时许 , 当日军前队 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时 , 担任警卫的清兵鸣枪示警 。于是 , 双方枪炮齐鸣 , 平壤之战打响了 。
参加船桥里之战的日军 , 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 , 共3 , 600人;清军是马玉昆指挥的毅军和卫汝贵指挥的盛军各一个营 , 共二千人 。是时 , 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船桥里的三个桥头堡 , 大小火炮不间断地猛烈轰击清军堡垒 , 大同江北岸的清军也连连发炮还击 。据桥本海关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 , 炮声隆隆震天撼地 , 硝烟如云涌起 , 遮于面前 。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 , 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 。然而 , 我军前进一步 , 敌军亦前进一步 , 彼此步步相互接近 。此时 , 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 , 亦别无他顾 。战争愈来愈 激烈 , 乾坤似将为之崩裂 。……日军将领早即闻马玉昆骠悍之名 , 今日始知果不虚传 。”
不久 , 东方渐白 。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 , 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 , 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二百人过江作战 。日军缺乏隐蔽物而强行接近桥头堡 , 完全暴露在清军枪口下 , 伤亡甚众 。同时 , 清军不断通过船桥向江南堡垒运送弹药 , 而日军则弹药殆尽 , 士气低落 。清军在船桥里的反攻战 , 在马玉昆和卫汝贵的指挥下 , 一直进行到午后 。下午2时半 , 大岛见弹 用尽 , 而且部队全天未进餐 , 便下令停止射击 , 撤离战场 , 清军也没有追击 。
这次战斗 , 日军将校以下战死140名 , 伤290名 , 旅团长大岛少将也受了伤 , 无功而返 。有诗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 , 呜呼苦战船桥里 。”[日本诗人衫浦梅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