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13)


第二 , 从帝国主义各国关系来看 , 中东铁路的修筑危及西方列强在远东的势力和地位 , 从而出现了在中国东北诸强争霸、分取余羹的局面 。
俄国修筑中东铁路 , 使其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迅速扩大 , 英国在中国的传统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中东铁路修筑前 , 英国将维护并扩大在远东的殖民利益作为其远东政策的重要目的 。俄国虽然在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之后 , 将东北和朝鲜半岛作为下一个扩张目标 , 但英国却是远东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获取者 。俄国带头干涉还辽和修筑中东铁路 , 使英国看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无力牵制俄国 。英国决定放弃自19世纪中叶以来 , 特别是克里米亚战争以后采取的孤立主义政策 , 向外寻求同盟的力量 , 以期能够在中国同俄国相抗衡 。在获悉俄国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消息以后 , 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提出 , 要改变英国既不参加德奥集团也不靠拢俄法集团的外交政策 , 寻求美德对英国的支持 。此建议得到代理外交大臣巴尔福和内阁的支持 。为了抵制俄国 , 英国于1898年8月强行占领威海卫 , 并于“1898年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山海关—牛庄铁路借款合同》 , 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伸入一腿 。此后 , 英俄两国争夺中国的斗争愈演愈烈” 。1899年4月 , 英俄两国相互照会 , 承认了俄国在长城以北地区谋求铁路让与权 , 俄国就长江流域向英国做出同样的保证 。“这样 , 英俄两国互相承认了长城以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分别为各自的势力范围 。对于俄国来说 , 这个协定不仅在国际法方面由自己的宿敌承认了他在整个东北(包括蒙古)的利益范围 , 同时也在俄国的远东政策面前树起一道栅栏 , 使其扩张活动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 。两国在华的激烈争夺从此出现暂时的妥协 , 但两国争霸的战略目标都没有改变 , 二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必将继续下去 。”(41)
俄国修筑中东铁路 , 导致美国迅速加入列强对中国的角逐 , 俄美对抗局面产生 。对于美国来说 , 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对象和原料供应地 。19世纪末当帝国主义在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时 , 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的战争 , 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争夺 。1898年底 , 美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占据了菲律宾 , 兼并了夏威夷 , 恰逢中东铁路开始全面建设 , “不仅商业界要求政府对华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 而且使得海军对在中国设立加煤站或基地发生了兴趣 , 并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东亚方向来”(42) 。为了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 , 1899年8月至11月间 ,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 要求英、俄、法、德、日、意等六国互不干涉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或租地内的任何既得利益 。美国旨在要求中国对全世界开放 , 加之以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为前提 , 因此上述六国政府相继不同程度地表示同意 。美国的“门户开放”是关于中国的政策 , 但其锋芒主要是针对俄国的 , 是对俄国在东北统治的挑战 。
俄国修筑中东铁路 , 埋下了日俄战争的祸根 。日本在推行大陆政策的过程中 , 不可避免地与同样企图侵吞朝鲜和中国东北 , 并进而称霸远东的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冲突 。不过 , 中东铁路修筑前 , 远东地区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是英俄的对立和争霸 , 日俄矛盾尚处于次要地位 。1891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 , 已让日本政府深感震惊 。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 , 使俄国争夺远东霸权的焦点由朝鲜转到中国东北 , 更加剧了日俄矛盾 , 日本从此大规模扩充军备 , 积极准备与俄国开战 。中东铁路的修筑 , 实现了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中国东北境内 , 以征服中国和称霸远东的战略目的 , 表明了远东在世界政治中的突出地位 , 再次激化了其与英国和日本的矛盾 。1898年中东铁路支线的修筑和俄国对旅大的占领 , 意味着俄国将甲午战争后日本到口的美味佳肴塞进了自己嘴中 , 1903年中东铁路的通车 , 更使日本视俄国为其实施大陆政策的最大障碍 , 最终导致了日俄战争的爆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