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12)


7月14日 , 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整个中东铁路正式移交给1898年4月在哈尔滨成立的中东铁路管理局 。管理局设于秦家岗(今南岗)新建3层大楼 。经维特批准 , 原俄国外里海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上校(后晋升为中将)被任命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即总办) , 伊格纳齐乌斯任副局长 。管理局由办公室、法律处、商务部、会计处、医务处、材料处、工务处、运输处、机务处、财务处、民政部、军事部12个部门组成 。以后随着中东铁路势力的扩大 , 又陆续增设矿务部、航运处、地亩处、教育处、进款处、对华交涉部等十多个部门 。
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俄国战略重点向远东的转移基本就绪 , 导致俄国在中国东北侵略势力的迅速扩大 ,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所谓“均势” , 加剧了整个远东国际政治形势的紧张化 。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 , 从中俄关系来看 , 中东铁路的修筑是俄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 。
中日甲午战争后 ,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是 , 在商品输出继续增长的同时 , 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换言之 , 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和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 用过剩的资本向中国投资或贷款 。19世纪俄国对华政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前 , 俄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是以领土兼并为主 。80年代中期以后 , 俄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 经济渗透便成为这个时期俄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特征 。甲午战争结束至中东铁路修筑之前 , 俄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主要是贷款 , 而且由于俄国“过剩资本”不多 , 贷款数额有限 。俄国通过修筑中东铁路向中国输出资本 , 这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经济特征之一 , 表明俄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1903年 , 中东铁路成为俄国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 。中东铁路的修筑 , 对俄国推行远东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俄国对远东无法诉诸武力、又不愿放弃争霸的条件下 , 中东铁路是俄国设在中国的最大一家资本输出机构 , 体现了俄国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特点 。
俄国修筑中东铁路 , 导致中国人民同俄国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中东铁路公司原打算1902年将铁路交付使用 。然而 , 东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 打乱了俄国筑路计划 。东北地区的义和团 , 于1900年初首先出现在营口 , 6月全面爆发 , 7月达到高潮 。东北地区的义和团一开始就把主要矛头指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 。作为俄国殖民侵略工具的中东铁路和各种殖民机构 , 自然成为东北义和团攻击的目标 。尤其是从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山东及河北等地招募来建筑中东铁路的十几万工人 , 积极参加斗争 , 成为推动当地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力量 。义和团“扒铁路(1400千米的路基仅剩430千米) , 砍电线 , 毁建筑 , 造成了中东铁路7100万卢布的损失(后来 , 这笔损失由北京政府赔偿)”(40) 。俄国以这一事件为契机 , 借口保卫中东铁路 , 派遣十几万大军占领中国东北地区 , 控制该地区达数年之久 , 并一手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
中东铁路管理局除了管理铁路营运和各附属企业生产外 , 还负责解决铁路附属地俄国侨民的各种问题 。为了保护铁路 , 俄国还组织了准军队性质的护路军 。同俄国国内的铁路管理局相比 , 中东铁路管理局的职权和管理活动已远远超出了铁路运营范围 , 说明中东铁路的修筑涉及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 。作为俄国对外侵略的先头部队和深入扩张的桥头堡 , 中东铁路以最短的距离 , 把俄国的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联结起来 , 进一步加强了它在远东争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东铁路是俄国插入中国东北地区心脏的一把利刃 , 它的修筑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铁路沿线一带已沦为俄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中东铁路通车以后 , 俄国以“和平”方式最终实现了将其势力伸进中国东北地区以夺取政治、经济、军事特权的目的 , 为同日本争夺亚洲霸权铺平道路 , 导致中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 国家安全后患无穷 ,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半殖民地化更为深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