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 三 )


沙皇俄国侵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后 , 即把中国东北作为其下一个要攫取的目标 , 所以对日本割让辽东半岛表示强烈反对 。就在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 , 由俄国首先发难 , 并勾结德、法两国 , 正式提出对日本进行干涉 , 甚至计划三国对日本采取共同军事行动 , 切断远征中国的日军与日本国内的全部交通 。
对俄国的提议 , 德国表示同意 。德俄两国素有矛盾 , 德国曾千方百计地唆使中国反对俄国 。德国竭力促使中国抵制俄国在满洲修建铁路 , 并企图说服清朝政府将满洲铁路修建工程交由德国企业承担 。1892年 , 俄国驻北京公使卡西尼报告说:“好几年来 , 德国在北京的全部政策完全是为了破坏我国和中国政府的关系 , 损害我国的威信和唆使欧洲其他国家的代表反对我们 。”(11)德国是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 , 之所以支持俄国对日本的要求 , 实际包藏多种用意 。第一 , 俄国干涉日本 , 把矛头转向远东 , 势必削弱俄在欧洲的势力 , 从而可以减轻俄国在德国东部国境所施加的压力 。第二 , 德国感到自己在远东的商业利益因日本势力在中国的增强而蒙受损失 , 干涉日本则有助于自己在今后瓜分中国的问题上取得发言权 , 扩张德国在远东的侵略势力 , 并可借口干涉有功向清政府索取报酬 , 以谋求在中国沿海获得一港湾 。第三 , “想与俄国改善关系 , 并想通过率先赞同干涉 , 离间俄法同盟关系”(12) 。德国虽然在“建议”日本归还辽东方面表现得颇为积极 , 但决不希望俄国强大起来 。德国国内有人指出 , 德国在远东的伙伴应该是日本 , 而非俄国 。天主教的《德意志报》、自由党的《弗西什报》和《法兰克福人报》坚决反对德国政府对中国问题进行积极的干涉 。就连被视为俾斯麦机关报的《汉堡新闻》也呼吁德国严守中立 , 避免恶化对日关系 。1892年俄法建立军事同盟 , 俄国借助法国资本 , 扩大在华势力 。法国作为俄国的盟国 , 必须同心协力 , 采取一致的步调 。同时 , 法国也感到了日本威胁其在中国的利益 , 欲借俄国政治势力扩大在华投资 , 企图在干涉还辽中谋取侵华权益 。所以 , 法国也表示同意参与干涉 。
这时的日本经过侵略战争的消耗 , 国库空虚 , 军备缺乏 , 不仅无法对付三国 , 就是单独对付俄国也无把握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 日本于5月5日向三国正式宣布接受劝告 , 同意放弃辽东半岛 。5月8日 , 中日交换了批准书 , 《马关条约》开始生效 。11月8日 , 按照俄、德、法三国事先与日本的约定 , 日本与中国在北京签订了《辽南条约》 , 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至此 , 持续半年多的三国干涉还辽终告结束 。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 ,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种形势下 , 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更是明火执仗 。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 , 对俄国同日本争夺远东至关重要 , 而要修建铁路 , 须先夺占东北 。三国干涉还辽对中国、俄国、日本以及远东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干涉还辽 , 战前远东的中日均势格局被西方和日本共同主宰的新局面所取代 , 这是其一 。其二是 , 俄国争夺远东霸权的重点由朝鲜转到中国东北 , 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发生矛盾 。日本对俄国的敌意迅速增长 , 日本积极寻求同盟国以加强争夺远东的优势 , 最终导致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其三是 , 中国对俄政策出现变化 , 俄国以“大救星”的形象 , 赢得了中国的“好感” , 以李鸿章为首的亲俄派势力对清政府的控制大大加强 。维特曾说过 , 俄国对日本进行干涉后 , “他(俄国——作者注)就成为中国的救星 , 中国会因此对圣彼得堡做出让步 , 其中包括同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越满洲”(13) 。实际上 , 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 , 德法帮了俄国的大忙 。尽管德法趁火打劫也捞取了不少利益 , 但俄国是最大的赢家 。通过这次干涉行动 , 俄国阻止了日本向大陆的扩张 , 还为其日后霸占辽东半岛铺平了道路 。显然 , 俄国带头干涉还辽的根本目的在于 , 以“还辽有功”向中国谋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三国成功干涉还辽 , 说明俄国已经完成了攫取我国东北铁路权益的政治准备 , 即获得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阿穆尔段通过我国北部修筑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铁路的特权 。俄国还想借助这一有利时机 , 进行夺取路权的经济准备工作 , 这就是向清政府贷款和成立华俄道胜银行 , 企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1896年 , 俄国同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 , 达到了在中国北部修筑铁路的目的 。此外 , 俄国还于1898年通过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和《旅大租地续约》 , 为其霸占辽东半岛铺平了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