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 四 )


二、俄国攫取中东铁路权益的经济准备
甲午战争后 , 帝国主义国家加快了对外经济扩张的步伐 , 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用过剩的资本向他国投资或贷款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 , 共为2.3亿两白银 。第1期交8000万两 , 第2期交5000万两 , 6个月为1期 , 余款3年内付清 。当时中国财政状况已经十分困难 , 每年财政收入不过8000余万两 , 除了举借外债之外 , 别无他法 。这对列强来说 , 是资本输出的绝好机会 。于是 , 俄、法、英、德、美各国争先恐后地向清政府承揽借款 , 资本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控制和掠夺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 。
中国最初准备通过总税务司赫德(14)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 , 因为英国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多年 , 而历来借款均由海关作保 。英国原打算与法国和德国组成银行团 , 联合为中国提供贷款 。但三国在磋商筹资过程中发生矛盾 , 未能达成协议 , 遂使联合贷款之议搁浅 。英、法、德三国之间的分歧 , 给俄国插手贷款的机会 。当俄国得知英国计划给中国贷款事宜之后 , 立即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为由 , 横加阻拦 。1895年5月3日 , 三国干涉还辽尚在进行中 , 俄国外交大臣洛巴诺夫约见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 , 他说:“闻中国拟将偿费借付日本 , 此事俄国户部已筹良策 , 有益中国 , 予备询商 。乃闻欲向不肯合劝(还辽)之英国商借 , 颇觉诧异 。特请代达国家 , 应先商俄国 , 方见交谊 。”(15)这时 , 日本政府对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尚未最后答复 , 清政府害怕得罪俄国 , 决定放弃向英国借款的计划 , 准备同俄国交涉借款问题 。“俄国就这样登上了争揽对华贷款权的历史舞台 。俄国一登台 , 关于成立国际银行团的谈判迅即流产 , 俄国成了这次贷款的主宰 。”(16)
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 , 使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好感 。但干涉日本还辽毕竟还有法、德两国 , 当俄国提出向中国贷款时 , 法国和德国也正在同中国接洽贷款事宜 。可是 , 俄国态度甚为蛮横 , 洛巴诺夫就曾提出“分借不如不借” 。俄国不仅不同意英国参加贷款 , 也不同意法、德二国参加贷款 , 意欲垄断借款 。
然而 , 俄国经济落后 , 在列强中是个穷国 , 本国财力无法独揽这一大笔贷款 , 加之正在建设之中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尚需巨额资金 , 1891年至1893年灾荒更使其财政雪上加霜 , 从1894年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 政府财政连年赤字 , 少则几千万 , 多时甚至达到3亿卢布 。俄国本身并无可供输出的资本 , 想独揽对中国的借款谈何容易 。为了不错失从政治上、经济上控制中国的机会 , 俄国在排斥英国和德国的情况下 , 不得不同拥有大量高利贷资金的法国勾结 。法国之所以给俄国以财政支持 , 是因为深信在政治上会得到俄国的鼎力相助 。如果俄国出兵远东 , 其在欧洲的军事力量势必削弱 , 法国将无力单独对抗英德联盟 。另外 , 法国在对华扩张中敌不过英国 , 愿意出资同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并对清政府具有巨大政治影响的俄国合作 , 开辟远东的投资场所 , 同列强进行争霸 。法国的想法是对的 , 在之后一段时期远东国际政治中 , 法俄同盟在远东外交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面对国内的巨大财政压力 , 俄国对外要推行远东政策 , 只得借助法国资本 , 以经济手段“和平”征服中国 ,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