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俄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中东铁路的修筑( 六 )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 苏维埃政权实行银行国有化 , 俄国境内的华俄道胜银行总行和分行共80余处资产均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境外的华俄道胜银行机构因苏维埃政权一时难以收回 , 虽继续维持营业 , 但经营状况日渐衰落 。大多数俄国董事离俄赴法 , 在巴黎重新组织董事会 , 并于1920年改巴黎分行为总行 。1926年9月 , 华俄道胜银行巴黎总行因外汇投机失败而停业清理 , 在华各分支机构亦随之关闭 。
华俄道胜银行名义上为中、俄、法合资 , 以私人资本为主 , 实际上是俄国财政部的一个变相的分支机构 , 不过是替俄国对华资本输出和争霸远东作掩护 , 对被侵略国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 是个彻头彻尾的殖民银行 , 俄国此举意在攫取路权 。苏联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对此有客观的评价:“在维特的远东政策里无疑包含着帝国主义的一些萌芽 , 这主要是俄华银行 , 但基本上这是18世纪—19世纪‘罗曼诺夫王朝’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继续 。只是方式比较复杂了 , 计划比较有远见了:维特 , 而且特别是他的同盟者陆军部长(此处译文有错误 , 应译为陆军大臣——作者注)库罗帕特金(21) , 幻想通过铁路的修建来实行俄国的殖民政策 , 以便一下子就把‘帝国’实际上推进到太平洋沿岸 。”(22)至此 , 俄国完成了攫取中东铁路权益的经济准备 。
三、俄国攫取中东铁路权益的外交准备
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 将符拉迪沃斯托克同俄国欧洲部分连接起来以称霸远东的计划 , 早在19世纪80年代已在俄国开始酝酿 , 并于1891年3月经沙皇批准 。在华俄道胜银行正式成立之前 , 俄国已确定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假道中国东北的计划 。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动工之前 , 沙皇政府内部对该铁路在远东一段的走向问题发生过分歧 。1887年12月18日 , 俄国海军上将科佩托夫向皇家工程协会提交了《论横穿全俄的东方大铁路干线的最佳方案》(即“中国方案”) , 他在该报告中明确提出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伊尔库茨克后 , 应铺向恰克图 , 然后穿过中国境内的阿巴该图洲渚、齐齐哈尔、吉林、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直至乌苏里边区的尼科利斯克村[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 。经过几番讨论之后 , 这个方案在1891年被俄国交通大臣胡别涅特否决 。
西伯利亚大铁路动工后 , 俄国采纳了阿穆尔总督杜霍夫斯科伊等人提出的“阿穆尔方案” , 即由外贝加尔地区沿石勒喀河和黑龙江左岸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 再沿乌苏里江右岸向南 , 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 。维特坚决不同意这个方案 , 提出采用“满洲方案” 。1894年 , 西伯利亚大铁路已修至外贝加尔地区 , 经过对西伯利亚大铁路预定经过的阿穆尔地段从斯列坚斯克(23)到哈巴罗夫斯克之间的勘查 , 俄国发现这条线路所经过的地区地形复杂 , 气候严寒 , 施工困难 , 而且选择这条线路必须“绕行”黑龙江左岸 , 耗时费力 , “得不偿失” 。维特提出将阿穆尔弯道拉直 , 从赤塔经齐齐哈尔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 。当时在俄国政府内部对西伯利亚大铁路改向的意见也有分歧 。反对派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卡普尼斯特(24)、阿穆尔总督杜霍夫斯科伊和海军上将齐哈乔夫(25)为代表 , 主要顾虑列强的干涉以及将来铁路沿线的防卫问题 。卡普尼斯特称维特的方案有“巨大的政治冒险性” , 因此主张“新楚鲁海图伊(26)—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线路 。杜霍夫斯科伊称维特的方案是“历史性的错误” , 主张从西向东沿“斯列坚斯克—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布拉戈维申斯克”线切下满洲一角 , 然后沿阿穆尔河铺设 , 同时从东向西修筑“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宁古塔—伯都讷(今吉林扶余)”线与中国的关外铁路“山海关—奉天(今沈阳)—吉林”线相迎 。如果时机允许 , 则连接“伯都讷—墨尔根”线 。齐哈乔夫指责维特背叛民族利益:“‘满洲方案’一定会给德国和法国对华政策带来好处 , 而给俄罗斯带来的是破坏和苦难 。”(2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