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绅士家族的经济成长:以湘乡曾氏为例( 二 )


曾国藩的拜客收入
中进士之后,曾国藩请假回家,在老家逍逍遥遥“把戏”(玩耍之意)了一年 。这一年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将来进京当官筹集“资本” 。传统时代交通不便,进京当官,对于湖南这么远的路程来说一般要一二百两 。这笔钱要由官员自身承担 。其次,翰林等官员薪俸很低,而国家又无公款配给之制 。到京之后,住房、官服、仆役,种种花费均需自己负担 。所以进京“创立”之初,需要一笔巨款 。
一般来讲,为官资本的解决方式有以下几种:对出身高级士绅官宦家庭者来说,当然是由家庭提供 。第二种是由亲戚族人帮助 。第三种是向官员们“打秋风” 。比如曾国藩后来在家书提到的一例,即他的好友陈源兖(岱云):“岱云江南、山东之行无甚佳处,到京除偿债外,不过存二三百金 。”第四种方式是借贷,有的时候甚至是借高利贷 。
因无法筹措这笔款项耽搁赴京的情况,在清代多有发生 。比如康熙时的魏象枢,“其初得京官时,亦患无力,不能供职”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中进士后钦点刑部主事,因为家境贫困,无力支持当京官的花销,竟曾一度不想就任 。所以筹措进京资本,是曾国藩一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
而曾家所能想到的最主要的筹资方式就是“拜客” 。在前四种渠道之外,曾国藩的拜客过程为我们提示了又一条主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另一种“打秋风” 。只不过陈源兖打秋风的对象是外省官员,而曾国藩拜访的对象和借口都有所不同 。
传统时代,一个人进学、中举、中进士后,照例要四出拜客 。查日记及《湘乡曾氏文献》,自道光十八年年底抵家,到十九年十一月离家进京,曾国藩在家乡呆了二百九十六天,这其间他外出连续拜客四次,共计一百九十八天 。也就是说,居乡近一年间的十分之七都用于拜客了 。他的足迹遍及湘乡、衡阳、耒阳、武冈等十县州,行程三千余里,所拜之处,达一千二百家左右 。
虽然到许多地方拜客的借口都是“议修谱牒”,但曾国藩所拜远不止各地宗祠 。他拜访了以下四类:一类是自己的亲戚故旧,如岳父、外祖、诸舅等 。二类是族谱上能找到的湖南各地曾氏家族族人,其中大部分是累世没有来往的 。凡是可以找到者必拜到 。三是非亲非故的各县官员和著名乡绅 。四是在外县经商的湘乡籍的老板们 。
其目的除了“议修谱牒”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三重,一是向亲朋好友通报喜讯,二是与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建立起社交关系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则是借此收受贺礼,收敛钱财 。这是当时社会之通习 。
曾国藩拜客过程中,除 “修族谱”的名义,“拜访”、“送卷”的名义之外,还有“挂扁”、“收学生”、“点主”等许多活动,因此所收的钱财名目繁多,大致有贺礼钱、人情钱、轿钱、发卷钱、贽仪、题主钱等等 。
四次拜客,据《湘乡曾氏文献》账簿逐笔统计,曾国藩共收入钱一千四百六十八千一百二十文,白银三百五十五两九钱,花元二百三十元 。以白银合计,共为1495.17两 。遍寻资料,还没有见到其他中试者如曾国藩拜客这样时间长、范围广、拜访对象多、收入巨大 。看来在“议修谱牒,清查源流”这个借口下,曾国藩的拜客地域及范围远超当时习惯 。
曾国藩的职官收入
张仲礼说:“几乎所有官员,不论是大官还是小官,都利用其职权为自己积聚巨大的财富 。做官,被认作是对长期苦读、备考以步入有特权的社会上层集团者的最好报偿和最高奖励 。”
通过对曾国藩这一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张仲礼先生的结论看起来过于绝对 。事实上,官员的职官收入,与他的职务高低及个人操守直接相关,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积聚巨大的财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