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李冬君: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与生活信仰

【春节|李冬君: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与生活信仰】春节的厚生意味
中国人过春节,据说是从4000多年前虞舜时代开始的 。
春,定格在一个日出的早晨,虞舜辛勤耕稼的历山,早已炊烟缕缕,驱散了春寒裹着的睡意在晨曦中隐退,村民们肩着锄,牵着牛,缓步东向 。身后,鸡鸣犬吠,捣衣涤涮,一派暖意,为出耕的男人留下晚归的期待,支撑了一片生的苦乐滋味 。
今天,这里要举行虞舜继天子位的第一件事儿,他要率全村人祭天拜地,祈求万物生长,人有口粮 。据说这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而这一天是这个季节的第一天 。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作一年的岁首 。
其实,岁首不仅是因虞舜这一天的祭拜,而是自然的安排,是勤于耕稼的舜观察到了万物苏醒的生机,发现了人顺应天地而生存的秘密 。这个伟大的发现让他意识到,要以庄严神圣的仪式祭天拜地,告诫村民们,农耕渔猎的季节到了,新一年的劳作开始了 。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人们用过节的方式来迎接这一天,所以叫“春节” 。
春节的叫法,起初并不一致 。先秦以前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时,叫“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称“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到了唐宋元明,相沿称“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清代,叫“元旦”或“元日”;民国时期,改农历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虽然顺应世界潮流,但春节这一节日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
其实,古时春节曾经指节气中的立春,也是一年的开始 。汉武帝以前,岁首的日子也不固定,但在冬春交替的时节是古来共识,汉武帝时《太初历》完成,正式规定孟春正月初一为一年岁首,冬去春来了,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
《说文解字》释“元”为“头”、为“始”,这一天是一年之头一天,春季之头一天,正月之头一天,大好的“三元”日;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也是大好的“三朝”日 。在好日子里,自然将给予怎样的态度呢?发白冻僵的天地,从此开始解冻,开始绿意萌萌 。而人又以怎样的心情身处这年、月、日之始的一天呢?当然是过节般的狂欢 。
农历是农耕文明靠天吃饭总结出来的节气,是农人在自然变化的恩赐中总结出来的农耕智慧,是以自然法则为农耕立宪,是天人合一的完美表达,“万年历”仅用四句,便为自然立法 。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
简洁如杨柳沐春风,若腊梅傲冬雪;如朗月照秋水,若树下饮长夏 。使农耕进入了文明时代 。
农历是迄今为止最适合农耕自治的“宪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在民生的希望中转换,沉潜着对古意温暖的眷恋 。这一具有审美品位的农耕自治文明,产生的政治管理也带有美学风格,那风格特征便是关注民生的厚生意识 。自然界的厚生起于春节,人文的厚生便有春天的味道,这大概就是虞舜祭天拜地的深意吧 。
春节是春天的第一天,农耕文明过节,一定与节气相关 。这一天万物复苏,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 。用人类的伦理以及靠天吃饭的农作方式来看,这是个仁厚的季节,厚生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因此,祭天拜地的仪式,是昭诰天下:播种,采集,渔猎的季节,即将开始了 。
古人从这一天开始,感觉春风柔软,触摸大地回暖,观察春天的颜色渐渐舒展 。春天是什么颜色?是厚生的绿色,这才是“青春”的原始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