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四 )


在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半个多月后 , 袁还通过专办秘密外交的蔡廷干 , 将此事透露给西方采访人员 , 又通过他们(英国采访人员端纳和袁的政治顾问莫里循等)将条约有关内容披露给《泰晤士报》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 。中国外交部密电驻英公使施肇基 , 让他“以个人名义 , 作为紧要风闻 , 向英国外交部密探” 。袁的英文秘书顾维钧则“每天在外交部开完会后 , 如不是当天下午 , 至晚在第二天便去见美国公使芮恩施和英国公使朱尔典”(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 , 第一册 , 第123页) 。由于消息泄密 , 各国乃纷纷对日本提出质询 , 并对日被迫向各国提供的“二十一条”删减本提出质疑 , 使日本处于十分被动难堪境地 , 并不得不承认“二十一条”第五号条款的存在 。此外 , 由于“二十一条”条款外泄 , 引起各国密切关注 , 其中尤以美国为烈 。即便在日本已迫使中国与之签订条约后 , 美国仍向北洋政府和日本连致两电:其一称:“凡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业经议定或将来仍须议定之合同 , 并所允认各节 , 美国政府对于该合同与所允认各节内所有损害美国政府及美国人民按约所有权利之处 , 并损害中国国政主权、领土权、或各国与中国邦交上名称所谓门户开放主义 , 一概不能承认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节略》(1915年5月13日) , 转引自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 , 第二卷 , 第913页) 。另一电则提出:“凡现在所商之条约合同 , 其中如有关于外人在中国 , 或中国一部分地方之利益 , 本公使深望即行知照本国政府 , 本国政府即能按照条约中原有均待各国之理 , 分享他国所得之特别权利”(《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节略》(1915年5月17日) , 转引自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 , 第二卷 , 第913-914页) 。美国之态度 , 对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和嚣张气焰 , 不能不谓是一个大的遏制 。
3、刺探日方情形 , 确定让步底线 。知己知彼 , 方能百战不殆 。袁世凯在谈判过程中 , 多次派人了解日本各方面对“二十一条”的态度 , 以便知道他们可能在哪些方面做出让步 , 确定中国能够在哪些方面予以拒绝 , 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适度的让步 。如交涉开始后 , 袁世凯即派他的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前去东京和与日本政府 , 特别是对日本外务省有影响的元老联络 , 他希望从元老们的私人意见中得知在迫使中国接受第五项条件上 , 日本要走多远 。后又派政事堂参议金邦平去日本活动 , 再次走访松方正义(日本元老) , 希通过幕后交易 , 幻想利用日本元老派与大隈重信内阁在侵华手法上的某些意见分歧 , 在外交谈判中讨价还价 。从实际效果来看 , 如袁世凯后来与日签订的《中日新约》中 , 日本不得不降低了要求 , 把危害中国最大的条款去除 。与日本一开始提出的“二十一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4、尝试以公众舆论力量为外交之助力 。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 , 袁世凯为了谋求外交助力 , 乃有意将交涉内容漏泄于外 , 以争取各国同情与暗助 。同样 , 对国内的舆论和民气 , 袁世凯也尝试作了有限度的利用 。如暗中授意一些有背景的报刊披露一些有关日本提出“灭亡中国”条款的消息 , 让报章刊登一些抒发爱国反日言论的文章 , 借以鼓动各界发起抵制日货与救国储金运动 , 用民气来削弱日本政府的立场 , 为政府交涉提供凭借 。而自“二十一条”的消息传播开来之后 , 北京、上海、汉口、广州、奉天、吉林、哈尔滨等地先后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 并迅速蔓延至全国 , 致使日本对华商品输出锐减 。不过 , 激发民气为外交后援历来是个双面刃 , 故袁世凯一方面企图利用公众舆论来向日方施以一定压力 , 一方面也担心激怒日本 , 或给国内反对力量落下话把 , 故对国内各地之“风潮”动态极为关注 , 一发现有脱离其控制的迹象 , 便发布政令予以严禁 。对各省将军则密颁军令 , 责成“严束军队 , 查禁谣诼” , “严防‘乱党’ , 以保治安” 。这固然可视为做给日本人看的表象 , 但也确实反映了袁世凯的担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