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 五 )


5、在具体落实过程中 , 消极抵制 。在接到日本最后通牒的次日(5月8日) , 袁世凯已决定与日签约 , 在其召集的国务会议上 , 袁发表讲话 , 称:“此次日人乘欧战方殷 , 欺我国积弱之时 , 提出苛酷条款 。经外部与日使交涉 , 历时三月有余 , 会议至二十余次 , 始终委曲求全 , 冀达和平解决之目的 。但日本不谅 , 强词夺理 , 终以最后通牒 , 迫我承认 。我国虽弱 , 苟侵及我主权 , 束缚我内政 , 如第五号所列者 , 我必誓死力拒 。……我国国力未充 , 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 。英朱使关切中国 , 情殊可感 , 为权衡利害 , 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 , 使何等痛心!何等耻辱!无敌国外患国恒亡 , 经此大难以后 , 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 , 本卧薪尝胆之精神 , 作奋发有为之事业 , 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 , 预定计划 , 定年限 , 下决心 , 群策群力 , 期达目的 , 则朱使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 或可尚有希望 。若时过境迁 , 因循忘耻 , 则不特今日之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 , 恐十年以后 , 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 , 亡国之痛 , 即在目前 。我负国民付托之重 , 决不为亡国之民 。但国之兴 , 诸君与有责 , 国之亡 , 诸君亦与有责也 。”以上讲话 , 既可视为袁为自己即将与日签约辩解 , 但也可看作袁在不得不与日签约时愤懑之情的宣泄 , 或许这两者实为兼而有之 。不过从与日签约后 , 袁同意将条约签约日定为“国耻日”来看 , 似乎后者的成分要大于前者 。
条约签署后 , 袁将抵制“二十一条”的希望由外交交涉转为消极破坏 。如允许南满、东蒙地区中日杂居 , 以及所谓的杂居地的商租权问题 , 聘用日本顾问等 , 虽被列为接受条款 , 但袁授意参政院在《惩办国贼条例》中加入了严禁与外国人私订契约、出租售卖土地矿产的条例和中国所有沿海港口湾岸岛屿概不割让租与外国的条文 , 对被聘的日本顾问则暗中排挤 , 一如袁世凯对其秘书曾叔度所言:“购地、租地 , 我叫他一寸地都买不到手 。杂居 , 我叫他一走出附属地 , 即遇危险 。至于警察、顾问用日本人 , 用虽用他 , 月间给他几个钱便了 , 顾不顾 , 问不问 , 权却在我 。我看用行政手段 , 可以破坏条约 , 用法律手段破坏不了 。又其他各条 , 我都有破坏之法” 。此举效果如何 , 曾任袁秘书的曾叔度在忆及此事时引日人言:“我等被囚禁于附属地界内 , 一步不敢出附属地” 。“我等名为顾问 , 其实绝无人顾 , 绝无人问 。”他的消极抵制固然不会真正使“二十一条”形同废纸 , 但在抵制日本对华侵略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
袁接受“二十一条”的历史评价
关于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原因 , 如今学者已有较为客观、公正的分析 ,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认为:
一、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 。
外交历来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 在得知日本出兵山东后 , 袁世凯也并非不思抵抗 , 在总统府召集的紧急会议上 , 袁世凯从陆军总长段祺瑞那里了解到由于事实上的国力悬殊 , 中国既无长期抵抗能力 , 也无法阻止日军已开始的行动 , 于是只好采取了在中国境内划出“交战区” , 让日本通过的办法 。此法虽备受谴责 , 但客观而言 , 也许是当时中国“惟一切实可行的政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