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食人考:最骇人莫过将活人粉碎作军粮( 七 )


所以 , “巢因民谣 , 有‘逢懦则肉师必覆’之语 , 遂戒军中 , 不得害儒者 。所俘民称儒者 , 辄舍之 。至福州 , 杀人如麻 , 过校书郎董樸家 , 令曰:‘此儒者’ , 乃灭火弗焚 。”(清?赵翼《二十二史劄记》)当然 , 如果他果真以这样的政策来笼络知识分子 , 也许取唐而代之的不是后来当过他部下的朱全忠 , 而早就是他了 。如果他能有朱元璋那点耐性 , 等坐定了江山 , 再腾出手收拾那些豆腐也来得及 , 也许不至于最后脑袋搬家 。
我一直怀疑 , 这句顺口溜式的民谣 , 出自这位三流诗人的笔下 , 显然是为他千秋大业着想 。最初还真是像模像样地做出了一些姿态 , 第一次进洛阳 , “丁卯 , 黄巢陷东都 , 留守刘允章帅百官迎谒;巢入城 , 劳问而已 , 闾里晏然 。”第一次进长安 , “民夹道聚观 , 尚让历谕之曰:‘黄王起兵 , 本为百姓 , 非如李氏不爱汝曹 , 汝曹但安居无恐 。’”
应该说 , 这是一个颇为不坏的开头 , 要是黄巢能够坚持下来 , 也许真能成气候 。但是 , 他率领的农民兄弟 , 和原来就不是地道农民的流氓无产者 , 以及与他一齐亡命过的盐贩死党 , 以及与他通声气的痞子型的知识分子 , 从金碧辉煌的春明、通化、延兴三门 , 进入长安城 , 到达皇城中更为富丽堂皇的朱雀、承天门时 , 眼前的红男绿女 , 花花世界 , 弟兄们一个个眼睛都直了 。
当然 , 首先将眼睛直起来的 , 应该是黄巢 。
从陈胜吴广起 , 中国全部的揭竿而起者 , 所有进城的农民弟兄 , 眼睛都会直的 。毛泽东同志在全国解放前夕 , 让全党同志读一读郭沫若氏的《甲申三百年祭》 , 也是有这一份担心在内 。再看看如今挖出来的巨贪 , 若是查查他们的干部登记表 ,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 十之八九 , 都拥有极好的出身 , 极好的成分 , 但由于眼睛太容易直起来 , 最后终于坐到了被告席上 , 拉到了法场上 。
现在回过头去看黄巢带进长安城的数十万起义军中 , 有官逼民反 , 不得不反者 , 有无以为生 , 铤而走险者 , 有打家劫舍 , 盗掠成性者 , 有造反发财 , 投机倒把者 , 有匪枭亡命 , 杀戮为生者 , 这些胜利者总不能整日里在长安城的百货公司里闲溜达吧?即使那一水儿被裹挟而从 , 失去了土地和家园 , 跟着黄巢厮杀过来的地道农民 , 又如何?总不见已上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的黄巢赏赐下来的金银财宝 , 便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 , 丰衣足食了 。
于是 , “寇”性大作:“居数日 , 各出大掠 , 焚市肆 , 杀人满街 , 巢不能禁;尤憎官吏 , 得者皆杀之 。”
史书上称这些在统治者缝隙间辗转作战的农民起义军 , 为“流寇” 。是中国人成则为王败则寇”的成败观的反映 , 不能责备史书作者的势利眼 。因为 , 在“流”的过程中 , 兼而“寇”之的行径 , 历史上所有的起义军 , 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过的 。但夺得政权后 , 不“流”的同时 , 也不“寇” , 或少“寇” , 坐稳江山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相反 , 超越不过这个“寇”字 , 也就只能永远为“寇”了 , 历史总是这样惩罚那些太沉不住气的进城农民弟兄 。
遗憾的是 , 黄巢和他的起义军 , 始终也未摆脱掉“流寇”状态 , 一路征战过来 , 所经之地 , 旋即放弃 , 都是雨过地皮湿地一掠而过 , 既不派兵驻守 , 也不建立政权 , 而抱着吃大户的迫不及待 , 去攻打下一个目标 , 这就注定了他最后失败的结局 。甚至拿下长安以后 , 居然不继续派兵马追赶逃亡的唐僖宗 , 而是忙于登基 , 忙于封官 , 忙于找女人充实三宫六院 。那么 , 他的数十万军粮匮乏的战士 , 有什么理由不去大“寇”而特“寇”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