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面因素来证明干细胞移植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从多方面因素来证明干细胞移植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文章图片



从多方面因素来证明干细胞移植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文章图片



从多方面因素来证明干细胞移植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 以产生病理性的自身抗体为特征 , 损害多种器官的功能 , 如肾、心血管、神经系统、骨骼肌和皮肤等 。

该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 , 特别是15岁—40岁生育期女性 。 这是因为女性雌激素高、泌乳素高 , 这些刺激因素在女性青春期(特别是在月经初潮、妊娠初期、产后)这一阶段特别高 , 有时女性还会吃一些含有雌激素避孕药 , 因此育龄妇女比较容易得红斑狼疮 。
目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传统疗法能控制大多数SLE患者的病情 , 改善预后 , 但是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或不能耐受 。 而且传统的治疗手段存在感染、卵巢功能衰竭、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 可能对SLE患者的生存时间、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

近年来 , 干细胞移植技术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 , 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 并且有强大的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能力 。
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 , 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损伤组织修复功能和免疫抑制能力 。 因此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T)作为新的治疗手段被应用于难治性和重症SLE的治疗 。

干细胞治疗SLE的主要机制(免疫调节作用)
许多研究证实SLE缺陷MSC对机体免疫调节存在异常 , 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活化能力受损 , 减弱抗体分泌功能 , 抑制NK细胞的激活 , 调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能力下降 , 多条通路受损导致SLE疾病活动和器官损伤 。
  • 在SLE患者自身免疫性炎症环境中 , MSCs可以纠正受损的Th1/Th2、 Treg/Th17细胞亚群和比例的失衡  。
  • MSCs使B细胞静止在细胞周期G0/G1期 , 从而抑制B细胞分化和趋化功能以及IgM、IgA和IgG抗体的分泌 。 也有研究表明MSCs是通过T细胞对B细胞起作用的 。 此外 , MSCs还可以干涉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 。
  • MSCs不仅可以对细胞产生作用 , 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 。 例如研究提示UC-MSCT可以下调Th1细胞因子( IFN-γ、IL-2)和促炎因子(TNF-α、IL-6、IL-12) , 增加Th2细胞因子(IL-4、IL-10) 。
总之 , MSCs可能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及细胞因子而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
干细胞移植治疗SLE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
Chang等用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HUCB-MSCs)治疗NZB/WF1狼疮鼠 , 降低anti-dsDNA , 减轻肾脏损害并延长寿命 。

临床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SLE的疗效
研究人员选择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0例 , 随机分为两组 ,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 其中对照组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CTX(环磷酰胺)治疗 ,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29例(占96.7%) , 对照组治疗有效18例(占60.0%) , 显示结果具有治疗意义;治疗后 , 观察组的血小板(PLT)、白蛋白(ALB) 、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尿蛋白质(UPro)、红细胞沉降率(ESR)、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P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WBC、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1 。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治疗中 , 两组患者均有少量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 经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中 , 观察组复发3例(占10.0%) , 对照组复发15例(占50.0%) , 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具有治疗意义 。
结论:在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CTX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是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方法 。
干细胞移植在SLE合并症的应用也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Liu等利用BM-MSCs/UC-MSCs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 , 随访12月发现肾脏病变缓解率达到60.5% , 虽然22.4%的患者出现了反复 , 但与治疗基线相比 , 肾小球滤过率显著升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