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夹阴伤寒”缪论 此病根本不存在( 二 )


徐灵胎说:“阴证”没有发热的道理 , 药也没有补寒的方法 。有人把温热方面的病 , 硬派作“阴证” 。又有把“梦泄”或者“房劳”后得的感冒 , 说是“阴证” , 更属于奇谈怪论 。吴又可说:即使房事后得了病 , 有病的时候行了房 , 也不过是比别人稍微重一点 , 终归到底还是“阳证” , 即使“四逆”也还是“阳厥” 。刘松峰说:世间原本就有一种寒疫 , 得了它的人必定不会发热 。还有因为吃了过多寒凉的东西导致不舒服 , 这时候也没有身体发热的现象 。周扬俊说: “房劳”也有属阳证的 , 如果因为曾经有过“房劳” , 就使用温药 , 是要医死人的 。把这几种说法合起来看 , 惟有发热不是阴证 , 惟有阴证必然不会发热 。可见世间的“夹阴伤寒”的说法 , 完全应该取消掉 , 以解放天下的女婿 , 以成全人家少年夫妻 。
(他们)还在津津乐道的是 , 只需用桂枝三分 , 说是治“夹阴”的秘法 。服用三分的桂枝 , 还不至于完全越治越坏 , 因此就以没有治坏人的桂枝为根据(说桂枝可以治“夹阴”) , 而一切赖以散热、赖以救阴的重要药物 , 统统一笔勾销 。反而以为 , 口吐“夹阴”二字 , 病人才不会把他当门外汉看 。等到病人的病况没有好转反而发起高烧来 , 就用犀牛角这样的凉药 , 病危时病人手脚冰冷发硬不省人事 , 又用鹿角这样的温药 , 等到病人死去的那一天 , 所谓寒、热、温、凉的药都用过了 , 这就是“夹阴”说 , 一步步害人啊 。
病人死了 , 病人的女人有因为让男人得了这种病而被亲戚朋友耻笑的 , 有因此被婆婆嫌恶的 , 甚至有因此而自杀身死的 。没有这种事(房事)不听她的辩解 , 即使有这种事 , 也不知道病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 , 而是如徐灵胎诸人所说的情况 。病人一听说是“夹阴” , 就以为是自己的错 , 好象本来就是不起之症 , 不是医药治得好的了 。可怜的病人 , 他怎么会知道“太阳病”有畏寒怕冷脉浮弱的、“伤暑”病有足冷脉细迟的、“厥阴症”有厥逆而脉沉的 , 都是外感病应该有的事情 , 而且都是阳证 , 不是阴证 , 阴证必然不会发热啊
唉 , 一般病人怎么能够懂得病?然而这几种常见的脉证 , 一被认作“夹阴” , 则怎么治疗是关系生死的大事 , 病人即使不能够知道详细 , 这里说的话却不可不注意啊!何况某个人当真荒淫无度 , 自然应当象《内经》上所说的:“喝醉了酒行房事和房事过分 , 出现茎痿淋浊 。”《金匾要略》上所说的:“卧不时动摇 , 当得血痹虚劳之证 。”
必定不会出现发热宜汗的病症啊!又何况他们所说的“夹阴伤寒”不可救的人 , 专门指第一次房事而言 , 哪里有第一次房事就真的因此丧了命的?要是相信这种话 , 那么父母因为爱儿子而给他讨老婆 , 则完全可以是杀他、要他的命呀!
是这样吗 , 怎么可能是这样呢?
《伤寒论》毫无临床价值
《伤寒论》是中医心目中无比高大不可动摇的经典 , 但是它的趣味性不强 , 引不起阅读快感 。在趣味性上 , 它比着名的笑话大全《本草纲目》差的太远 。
研究一下《伤寒论》可知 , 古人原来是这样理解他们一筹莫展的传染病的 , 这其实很有趣 。但是 ,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 , 尤其是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抗菌药物、检验技术的高度发达 , 人类对传染病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手段 , 《伤寒论》的现实作用可以说同《本草纲目》一样 , 略等于零 。它应该且只应该成为医学史家研究的对象 。
一、《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谈《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必须先做一个假设 , 即作者张仲景的生平是可靠的 , 就是说他大约生于公元150~154年 , 死于215~219年 。这当然是一个很不靠谱的假设 , 有较真的学者考证 , 就像扁鹊、华佗一样 , 张仲景很可能也不是历史上真实人物 , 《伤寒论》更可能是晋人王叔和的伪托之作 。这些考证有理有据 , 可信度更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