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1/5
头图来源 | 神龙官方
步入产能接盘时代 。
作者 | 吴晓宇编辑 | 李欢欢
来源:36氪-未来汽车Daily
1997年 , 标致将位于广州的工厂以1美元的价格“贱卖”给广州本田 。
25年后 , 历史竟然再次重演 。 据财经网报道 , 神龙二厂已完成转让 , 将由东风本田接手 , 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 。 “这家工厂大概率是本田此前官宣的落户在武汉经开区的新能源工厂” , 有接近神龙的消息人士向未来汽车日报透露 。
针对上述消息 , 截至发稿 , 东风本田回应称 , 新工厂的相关工作确实在有序推进中 , 但具体用途尚不明确 。
由东风集团和法国PSA集团合资建立的神龙汽车 , 曾是上世纪90年代武汉市最大的合资企业 , 旗下拥有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两大品牌 。 神龙二厂更是被誉为“PSA集团全球样板工厂” 。
然而如今 , 也难逃被卖掉的命运 。
听到“卖厂”的消息 , 林磊并不感到意外 。 在神龙汽车工作了12年 , 林磊见证了神龙汽车的兴衰 , 眼看着神龙工厂在神龙大道上“谢幕” 。
“2021年一整年 , 神龙一厂都处于拆除中” , 林磊回忆 , 去年8月 , 神龙大楼被实施爆破 , 不一会儿就被夷为平地 , 唯一还值点钱的废铁、空调被统统卖掉 。 一厂“消失”了 , 神龙二厂也已冷清多年 , 总装生产线停产了许久 , “有几次白天进去也是黑压压的一片” 。 神龙大楼被爆破两个月后 , 数百号人涌入神龙二厂 , 同时作业 , 将生产设备拆走搬至三厂 。 如今 , 厂房内只剩下空荡荡的钢结构框架 。
文章图片
图2/5
神龙一厂 受访者摄于2021年10月
神龙工厂被转手 , 并不是偶发事件 。 2022年开年不足两个月 , 工厂易主的故事正在频繁上演 。 据未来汽车日报不完全统计 , 已有3个闲置工厂分别落入比亚迪、长城、东风本田的口袋 。 将时间线再拉长 , 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 , 有近15家边缘车企的工厂被接盘 。
车企之间的工厂交易 , 折射出新旧能源时代正在加速交接 。 过去的一年 , 产能短缺成为新能源车企实现交付的“一大阻碍” , 与此同时 , 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 据乘联会预测 ,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 。
为了抢食更多蛋糕 , 收编闲置产能成为头部车企的头等大事 。
产能利用率不足15%
神龙二厂被东风本田回购 , 已经是神龙人心中“公开的秘密” 。
早在2019年7月 , 神龙汽车曾在内部推进一项代号为F99的产能布局调整计划 , 林磊也参与其中 。 据他介绍 , 在之后的一两年 , 神龙一厂、二厂的生产线全线迁入了神龙三厂 , 位于神龙大道的神龙一、二厂逐渐成为闲置工厂 。
神龙一厂被武汉经开区政府收储 , 改做商业用地 。 神龙二厂则下落不明 , 彼时有消息称 , 神龙二厂将同设备一起整体出售 , 潜在买家是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 。
“除了配合武汉的城市规划 , 卖工厂也是为了给神龙‘瘦身健体’ 。 ”
作为上世纪90年代武汉市最大的合资企业 , 自1992年开始 , 神龙汽车一共建设了四座工厂 , 一厂和二厂比邻而坐 , 三厂位于武汉市珠山湖大道 , 四厂位于四川成都 , 四座工厂合计规划年产能约为111万辆 。
产能超百万 , 利用率却跟不上 。 2018年至2020年 , 神龙汽车年销量连续大幅下滑 , 分别为25万辆、11.7万辆和5.02万辆 。 以销定产的方式下 , 神龙汽车的产量均在15万辆以下 , 产能利用率不足15% 。
文章图片
图3/5
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车子卖不出去 , 大量员工无事可做 , 林磊回忆道 , “有时候二厂门口穿便装的人(休息的工人) , 比厂内干活的人都多” 。
神龙为此白白付出了昂贵的人工成本 。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 以2018年行情计算 , 一条可制造三个车型的生产线 , 大致需要4000个工人 , 按照每个工人月薪5000元计算 , 仅一条闲置生产线的人工成本便高达每月2千万元 。
如此一来 , 神龙的财务数据便每况愈下 。 2018年 , 东风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 , 神龙汽车及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销售亏损约35.6亿元 , 亏损同比扩大680% 。 2019年上半年 , 神龙汽车亏损额更高达25亿元 。
一场人事调整随之拉开序幕 。 2019年8月 , 神龙公司称 , 由于产量下滑导致产能利用率不高 , 出现了一定的人员富余 。 神龙通过多种途径安置富余人员 , 有部分员工被派去支援东风本田等其它东风系车企 , 林磊便是其中一员;还有部分员工拿到补偿后 , 自愿与公司协议离职 。
回想当年 , 神龙汽车也曾有过高光时刻 。
90年代 , 神龙汽车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并称为三大合资车企 。 1995年 , 神龙第一辆富康轿车在开发区下线 , 圆了武汉市的轿车梦 。 2015年 , 坐拥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两大品牌的神龙 , 以71万辆的成绩达到销量顶峰 。
林磊初入职神龙时 , 这里曾是武汉工业旅游的“打卡地” , 每年都有武汉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 他还清晰地记得 , 神龙大楼的牌匾下面有一条红色的横幅 , 上面写着“神龙当自强 , 神龙有希望” 。
“法系车喜欢‘把肉埋在饭底下’ , 车子用料不错 , 但公司应变能力不足 , 很难及时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 ”林磊认为 , 这一切都是因为“法方过于自信、过于傲慢” 。
神龙也意识到问题所在 。 神龙公司董事长张祖同曾坦言 , 过去神龙与PSA集团沟通不足 , 对中国市场研判不够 , 导致公司内部分歧偏多 , 整体运行效率较低 。 几番调整之后 , 2019年9月 , 神龙汽车正式推出“元”复兴计划 。
改革之下 , 神龙汽车销量有所起色 , 2021年全年销量同比上升100.07%达10万辆 。 其中 , 2021年9月推出的东风雪铁龙凡尔赛C5X是“销量主力军” , 上市4个月销量达到1.3万辆 。
“卖掉工厂所得到的资金 , 还能帮助神龙进一步复兴 。 ”
东风本田扩产忙
当神龙为产能闲置而犯愁时 , “兄弟企业”东风本田却在想方设法提高产能 。
财报显示 , 2021年 , 东风本田的累计产量为76.41万辆 , 终端销量达到76.18万辆 , 产销双双突破70万辆大关 。
如果不是产能受限 , 东风本田的销量或许还不止于此 。
据东风本田官网显示 , 东风本田坐拥三家整车制造工厂 。 自2004年以来 , 东风本田一厂、二厂陆续建成投产 , 合计年产能51.2万辆 。 2019年4月 , 东风本田第三工厂正式投产 , 该工厂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 , 年产能12万辆 , 且可以根据需求变化 , 后续产能增至每年24万辆 。 整体来看 , 三家工厂年产能最多达75.2万辆 , 无法满足东风本田的销量需求 。
文章图片
图4/5
来源:东风本田官方
2022年却是东风本田的“产品大年” 。 今年内 , 东风本田将推出思域混动版、全新XR-V、全新CR-V等多达8款新车 , 年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
与此同时 , 本田在华电动化战略也在持续加快 。 “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赢得电动化竞争 , 就将被全世界淘汰 。 ”2022年1月 , 本田中国本部长井上胜史接受采访时直言 。
2021年10月 , 在本田中国电动化战略发布会上 , 本田决定2030年以后不再在中国市场投放新的燃油车 , 同时 , 还发布了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 。 其中 , e:NS1是东风本田的首款e:N品牌纯电车型 , 预计于2022年春季上市 。
按照规划 , 2023年前 , 东风本田将推出超过10款电动化车型 , “力争到2030年销售80万辆纯电动汽车” , 2025年前电动化车型市场份额将达到50%以上 。
燃油车产能已经不足 , 再加上新能源车销量需求 , 扩充产能便成为当务之急 。
2022年1月5日 , 东风本田宣布 , 已与武汉经开区签署电动车新工厂项目投资协议 。 该工厂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 , 总投资约100亿元 , 初期将建成12万辆的年产能 , 规划产能25.6万辆 , 计划于2024年正式投产 。
上述工厂是东风本田第四家整车生产工厂 , 也是本田在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标杆工厂 。 东风本田负责人表示 , 新能源工厂项目计划生产本田全新的e:N系列电动化车型 。
接近神龙的消息人士王蒙称 , 神龙二厂所在地块或许就是本田所规划的“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标杆工厂” 。 官方资料显示 , 神龙二厂年产能为15万辆 , 最大产能可超过20万辆 , 符合东风本田的预期 。
神龙二厂位于经开区 , 被称为“中国车谷” , 亿咖通(吉利旗下智能网联企业)、路特斯全球总部及新能源基地、小鹏新能源汽车武汉制造基地等企业均落户于此 , 这样的地利“有利于企业间资源共享 , 形成协同效应 , 降低物流等成本” 。
收购闲置工厂蔚然成风
事实上 , 不只是东风本田 , 进入2022年 , 比亚迪、长城均化身“买厂大户” , 再加上造车新势力 , 工厂交易变得频繁起来 。
2月8日 , 有消息称 , 长城汽车收购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众泰汽车生产基地 , 该工厂年产能为12万辆 。 不久前 , 比亚迪接手大乘汽车的抚州生产基地 , 计划在旧工厂的基础上增加电池装配线、天幕涂胶机器人等设施 , 改造为电动车生产线 , 并将于4月15日完成首车下线 。 2021年12月才官宣造车的牛创汽车 , 也于近日拿下了大乘汽车常州工厂 。
如果将时间线再拉长 , 有实力的车企收编边缘工厂的闲置产能 , 其实从2021年便已开始 。 吉利先后入手山东的国金汽车生产工厂、长沙的猎豹工厂 , 重组了力帆汽车 , 长城也迅速接管了猎豹的荆门生产基地 , 汉腾的二期工厂以及汉龙的大冶工厂 。
“汽车大厂”频频出手抢购闲置产能 , 最主要的原因是备战新一轮新能源市场竞争 。
乘联会预期 , 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550万辆以上 , 渗透率将达到25%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 , 渗透率预计为22%左右 。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 , 10万辆年交付量这个门槛 , “新造车最晚在2022年都会迈过去” , 并为小鹏制定了2022年的销量目标:确保全年销量25万辆 , 同时冲击30万辆销量 。
传统车企的“野心”更大一些 。 吉利汽车表示 , 2025年销量目标为365万辆 , 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40% 。 长城汽车计划2025年实现年销400万辆 , 新能源汽车占比更高 , 将超过80% 。
文章图片
图5/5
来源:长城官方
在宏大的2025战略指引下 , 头部车企需要与时间赛跑 , 快速扩张产能 。
王蒙认为 , 自建工厂在确定地址后 , 要面临一系列流程 , 比如报建审批、拿到建设土地所有权 , 再开工建厂 , 耗时相对较长 , “通常需要2到4年” 。 即使是创造了“中国速度”的特斯拉上海工厂 , 一期工程也花了近一年时间 。
因此 , 车企纷纷将目光瞄向现有的工厂 , 收购后改造成新能源工厂 , 比起新建一个工厂耗时较短 , “大约数月到一年(不等)” 。
另一方面 , 经过一轮又一轮车企淘汰赛 , 目前 , 中国市场有大量闲置工厂亟待整合 。 工信部曾统计称 , 2020年 , 有400余家车企闲置产能超过2500万辆 , 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仅5% , 并呼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 提高产业集中度” 。
当旧工厂加速披上新能源的外衣 , 电动车江湖也将迎来重要发展阶段 。
“我认为2024、2025年开始 , 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最终的决赛阶段 。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在今年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预测道 。
【市场资讯|汽车大厂,“疯抢”产能】(为保护受访者隐私 ,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推荐阅读
- 市场资讯|1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大涨141%,特斯拉狂销近6万辆
- 乐檬|入门级手机市场硝烟再起(上)老品牌回归,谁的赢面更大?
- 市场资讯|巴菲特爱上苹果的这六年,伯克希尔的万亿长跑路
- 硬件|韩媒:由于全球芯片短缺,现代汽车考虑采购家用电器IC控制器
- 湖小工|工厂数字化普及加速,黑湖科技想用产品化思路攻克制造业市场|REAL 100
- 新浪科技|乘联会:特斯拉1月份中国产汽车销量为59845辆 国内零售销量为19346辆
- 财联社|乘联会:2022年1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34.7万辆 同比上涨132%
- 财联社|乘联会:2022年1月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209.2万辆 同比下降4.4%
- 市场资讯|深信服下架离职倾向分析系统介绍页面,该系统此前曾引争议
- 市场|2021年4季中国手机出货第二之争:三咨询公司都没给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