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尾气如何变身饲料蛋白?( 四 )


03
市场尝鲜受认可
李爱科认为 , 这项技术最大的亮点是我国能够通过工厂化条件利用一氧化碳大规模生产微生物蛋白质 , 并已经形成万吨级产能 , 以微生物蛋白生产来破解蛋白质短缺难题 。
薛敏认为 , 就生产效率来说 , 种大豆一年一茬 , 同样是单细胞蛋白 , 酵母需要几天时间进行批次培养和反应 , 乙醇梭菌和一碳气体的反应时间只有22秒 , 效率是种大豆的70多万倍 , 是目前碳、氮转化效率最高的方式 , 值得大众认知和产业推广 。
她还估算了一笔账 , 每生产1吨蛋白约产生9-10吨乙醇 , 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 , 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蛋白含量30%)当量 ,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生产乙醇和蛋白合计) 。
生产出安全有效的产品只是一个开始 , 如何落地让饲料厂用起来也是一大考验 。
自从开始研究乙醇梭菌蛋白后 , 但凡任何会议研讨场合 , 薛敏都不遗余力地向同行们介绍这个新产品 。 随着时间推移 , 业内对乙醇梭菌蛋白有了更多了解和认可 , 开始逐渐接受它是一个很好的新型饲料蛋白源 。
广州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X生物)是最早和首钢朗泽合作的经销商 。 4年前 , 刘拾从民企出来创业成立了公司 , 想找一些新产品来做 。 机缘巧合 , 一次交流中从薛敏那里得知有乙醇梭菌蛋白这个新产品后 , 他很兴奋 , 意识到这个产品会有潜力有市场 , 于是立刻和首钢朗泽取得联系 , 飞到北京谈合作 。
“选择推广这个产品其实很简单 , 我国是一个缺蛋白饲料的国家 , 大豆、鱼粉依赖进口 , 这是一个卡脖子的事儿 。 微生物蛋白是生产效率最高的一种途径 , 而且能做到可控 。 选择新型蛋白原料作为创业突破点 , 既符合国家需求 , 也符合市场需求 。 ”刘拾解释说 。
“从长期看 , 包括乙醇梭菌蛋白在内的单细胞蛋白非常有应用前景 , 目前产量还不能满足需求 , 亟须增大产量降低成本 。 ”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张海涛介绍 。 恒兴积极了解应用乙醇梭菌蛋白新产品 , 其常规营养指标特别是主要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含量较高 , 不同水产品种如虾、鱼的实验结果都表现良好 , 水产饲料中可以添加3%-10%的比例 , 完全可以适量替代鱼粉 , 对水产动物生长和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 节省了部分配方成本、另外 , 乙醇梭菌蛋白还表现出优良的加工性能 , 特别是对膨化料的生产加工有正向帮助 。 目前 , 因为供应量原因公司用得不多 , 如果供应量能跟上 , 有意向扩大采购量 。
市场基本打开 , 饲料厂开始反向寻找乙醇梭菌蛋白产品 。 目前 , 生产出的乙醇梭菌蛋白供不应求 , 国内6-7家饲料厂在用 , 用于水产饲料配方里的添加量在2%-5%区间内 , 还属于小众原料 , 不断在替代鱼粉 。
晁伟表示 , 由于原料成本优势 , 同时生产过程还产出乙醇 , 乙醇梭菌蛋白综合成本远低于酵母及微藻等单细胞蛋白产品 ,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 因为其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率与鱼粉相差无几 , 远优于豆粕 , 目前市场售价对标进口鱼粉 。
04
“无穷可能性”可期待
“乙醇梭菌蛋白是新饲料原料产品 , 每一个新饲料原料和新饲料添加剂都需要经过科学系统评价后才准予通过认证 。 对通过的新产品 , 还要设立5年监测期 。 ”杜伟表示 , 这实际有两层含义 。 第一是从保护研发积极性的角度 , 第二是对它的评价是基于中试规模安全有效 , 但扩大规模生产应用后 , 整个生产流程有没有变化 , 产品是不是还能达到原来的质量标准 , 能否稳定生产 , 试验环境到真实的使用过程中效果和安全性怎样等 , 按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 对于发证产品还需要在监测期内进一步观察、跟踪监测和考证 。
截至目前 ,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了调研 , 接下来还要进行更多观察和监测 。
薛敏和晁伟团队还在继续做实验 。 目前乙醇梭菌蛋白获批的应用动物是鱼类 , 下一步 , 要在畜禽新领域包括仔猪、鸡、宠物等代表性动物中进行扩展应用 。 “蓝色粮仓”项目已经进入中期 , 多个科研团队对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的功能特性还在不断进行研究 。
“虽然目前乙醇梭菌蛋白的总体量还谈不到替代大豆的层次 , 但能解决鱼粉的对外依存也很了不起 。 至少我们有利用一碳气体生产菌体蛋白这个‘无中生有’的技术 , 后面就有无穷的可能性 。 ”薛敏说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