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1年 , 被业界称为“单细胞蛋白元年” 。 目前 , 全球可以通过气体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企业只有4-5家 。 乙醇梭菌蛋白获证为正在国内开工投产并已提出新产品申请的其他一碳原料制备新型菌体蛋白开启了曙光 。
虽然目前乙醇梭菌蛋白的总体量还谈不到替代大豆的层次 , 但能解决鱼粉的对外依存也很了不起 。 至少我们有利用一碳气体生产菌体蛋白这个“无中生有”的技术 , 后面就有无穷的可能性 。
在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朗泽)成果展台上 , 一个玻璃器皿里静静地躺着一小堆淡黄色的粉末 , 看起来像是酵母粉 。
它就是2021年年末名声大噪的乙醇梭菌蛋白 。
它是以乙醇梭菌为发酵菌种 , 以钢铁厂、铁合金厂、电石厂含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的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 , 进行液态发酵培养、离心、干燥而获得的新型单细胞蛋白 。
2021年8月29日 , 乙醇梭菌蛋白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我国第一张饲料原料新产品证书 。
2021年10月30日 ,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饲料所)和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布重大新闻:经过多年研究攻关 , 我国率先突破工厂化条件下利用一氧化碳一步法生产蛋白质 , 并已形成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 。
河北首朗大工业化装置 。 首钢朗泽供图
2021年 , 被业界称为“单细胞蛋白元年” 。 目前 , 全球可以通过气体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企业只有4-5家 。 乙醇梭菌蛋白获证为正在国内开工投产并已提出新产品申请的其他一碳原料制备新型菌体蛋白项目开启了曙光 。
一时间 , 反响强烈 , 国人振奋 。 “有了这技术 , 中国大豆以后不用依赖进口了!”“无中生肉 , 尾气也可以做出四菜一汤了!”同时 , 也有质疑声音 , 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是否已经产业化了?
为弄清楚这个重大突破的来龙去脉 , 挖掘这个大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界专家、企业有关负责人 , 对此进行专业解读 。
01
“无中生有”非玄学
为什么乙醇梭菌蛋白的工厂化量产令国人如此振奋?这还要从动物的“口粮”——饲料说起 。
无论你有没有饲喂过猪鸡牛羊 , 想必都知道动物饲料里两类东西必不可少:玉米和豆粕 。 没错 , 这两样占据饲料大头 , 代表着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 。 在饲料配方设计中 , 最重要的就是对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调整 。 比起能量饲料 , 蛋白质饲料价格高 , 对饲料成本影响权重也高 , 调整相对困难 。 因此 , 行业一直在探索研发优质、易获得、稳定廉价的蛋白质饲料 。
为支撑我国规模庞大的养殖业 , 2021年我国饲料产量达2.93亿吨 , 居世界首位 , 再加上自配料 , 饲料年消耗量约有4.5亿吨 。 如果不算能量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 据简单估算需要纯蛋白质饲料8000万吨 。
这么多的蛋白质饲料从哪儿获得呢?有植物性蛋白、动物性蛋白、单细胞蛋白及非蛋白氮几种来源 。
植物性蛋白的代表是经过榨取油脂后剩余的豆粕、菜粕及其他杂粕等;动物性蛋白以鱼粉为代表 , 也包括血粉、肉骨粉、乳清蛋白粉及水解羽毛粉等畜禽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主要是用单细胞或具有简单多细胞生物发酵得来的菌体蛋白 , 目前主要有酵母、真菌、藻类以及非病原性细菌四类;此外 , 非蛋白氮指的是除蛋白质、肽和氨基酸以外的有机或无机含氮化合物可以代替蛋白质饲料饲喂反刍动物 。
据了解 , 应用在饲料产品中的最基本单元是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 , 在我国均实行目录制管理 。 我国饲料原料目录中有600多种饲料原料 , 都是在养殖行业有很长时间的安全使用历史 , 经过科学评估后纳入的 。 未在目录中的饲料原料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评估并纳入目录后 , 方可用于饲料生产 。 对于具有创新性的新研发产品 , 可以颁发新产品证书 。
推荐阅读
- 有什么东西翻倒了一个黑洞?倾斜的黑洞,正挑战黑洞形成理论!
- 科学家追踪快速射电爆信号 发现不同来源
- 人类正处在世界新秩序的前夜吗?全球格局加速动荡,国际社会重新洗牌
- 我们可能错失了1600次发现“第二个地球”的机会
- 天文科普:何为磁星?一起来解开磁星之谜
- 2600万年转回一次的太阳伴星,或能影响生物灭绝周期?原因何在?
- 宇宙中碳的演化
- 宇宙的边缘究竟在哪里
- 星云是孕育恒星的地方,几百万颗新恒星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