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年俄乌冲突加剧以来 , 一个阴影逐渐笼罩欧洲上空 。
它就是核危机 。
2月21号 ,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 , 乌克兰可能会出现战术性核武器 。
2月24日 , 普京:俄罗斯不会让乌克兰拥有核武器 。 同一天 , 俄展开军事行动 。
2月27日 , 普京下令将核威慑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 。 法国外长回应:北约也是一个核联盟 。
2月28日 , 乌克兰宣布放弃《核不扩散条约》规定的义务 。
3月4日 , 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发生火灾 。
更有甚者 , 日本前首相安倍借势提议与美国“核共享”...
核的话题 , 就以这种方式被「点燃」了 。
回首干细胞研究的发展 , 却与「核」也有着一段旧事 。
01
悲剧中的希望:干细胞疗法
核武器留给我们的印象 , 有罗布泊上腾空而起 , 中国的「邱小姐」 。
当然 , 更有在广岛、长崎上空爆炸 , 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小男孩」和「胖子」 。
核弹给城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 同时 , 这场悲剧也激发了一场生物医学研究浪潮 。
在广岛和长崎 , 当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 大量躲过灭顶之灾的幸存者 , 却在数周内因感染和失血而死亡 。
很快就有研究发现 , 他们的身体因辐射失去了造血的能力 。 有人尝试用骨髓移植来治疗 , 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 。
于是 ,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动员起来 , 开展辐射生物学和辐射损伤治疗的研究 。
图源:《干细胞革命》
1950年 , 德国科学家 Egon Lorentz 发现 , 如果接受来自健康供体的骨髓 , 小鼠可以从致命剂量的辐射中恢复 。
1956年 , 美国医生 E. Donnall Thomas 在纽约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骨髓移植 。
1958年 , 南斯拉夫文卡核反应堆发生事故 , 造成1人死亡 , 5名伤者被送到巴黎 。 法国医生 George Mathé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非亲缘骨髓移植 , 5人均幸存 。
1960年 , 加拿大科学家 James E. Till 和 Ernest A. McCulloch 发现造血干细胞的成果发表在 Radiation Research , 但未引起重视 。 1963年发表于 Nature , 终于得到广泛关注 。
回过头来看 , 辐射病的治疗让造血干细胞成为研究最早、研究最成熟的干细胞 。
02
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研究典范
在我们的身体内 , 有数以亿计的血细胞 。 其中 , 红细胞在体内能存活100-120天 , 白细胞等通常只能存活数天 。
每一天 , 我们的身体必须产出10亿血细胞 。 每一秒 , 要产出2万个新的红细胞 。
这些工作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完成的 。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 可生成各种血细胞及免疫细胞的初始细胞 。 它们数量极少 , 主要分布在骨髓中 。
除了辐射病的治疗 , 借助了放化疗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成为了有效的血液病治疗技术 。
1963年 , Robert Kyle 医生使用患者同卵双胞胎的骨髓 , 治愈了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 。 当时 , Kyle 用移植皮肤观察是否排异 , 来判断两人是否同卵双胞胎 。
1979年 , Laura Graves接受了第一次白血病的非亲缘骨髓移植 。 国会议员 CW Bill Young 支持她的父母创建了一个全国骨髓捐赠者登记处 , 后者发展为 CW Bill Young 细胞移植计划 。
1988年 , 法国医生 Elian Gluckman 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脐带血移植 , 患者 Matthew Farrow 一直健康存活至今 。
同一年 , 世界骨髓捐赠机构的前身——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的免疫生物学工作组(EBMT)成立 。
在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历程中 , 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如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1990年 , 完成第一例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Thomas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项目获此殊荣 , 极大振奋了医学界 。
推荐阅读
- 间充质干细胞开辟疾病诊疗新“航道”,引领干细胞行业发展
- 干细胞储存有什么作用
- 干细胞移植是怎么做的
- 全球首例女性艾滋病患者被治愈
- 弟弟2次捐骨髓救姐姐,姐夫承诺补偿90万,手术后为何不认账了?
- 为何动物都怕鹅?有鹅的地方没有蛇?鹅的真实面貌超出大家的想象
- 用上脐带血,世界首位治愈艾滋病的女性出现?
- 脐带血会成为HIV治愈的希望吗?
- 陈根: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就全球第三例艾滋病治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