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乳腺增生病医案、配方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疼痛、肿块为主要特点的内分泌障碍性疾病 。本病的本质为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 。本病系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一是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二是部分乳腺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本病的突出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 。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 。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包括疏肝理气调和冲任及调整卵巢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柴胡、香附等能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从而促进乳腺增生内肿块及纤维吸收 。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 。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瘀滞,蕴结于乳络,乳络经脉阻滞不畅,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 。
【临床应用】
王氏1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66例,并与口服乳癖消胶囊组对照 。治疗方法:治疗组: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醋柴胡、白芍、枳壳、制香附各12g,川芎、陈皮、海藻、昆布各10g,桔核仁、荔枝仁、浙贝母、夏枯草各15g 。根据证型加减:痰凝加胆星;血瘀加当归,丹参;肿块较硬加生牡蛎瓜蒌、半夏;乳房刺痛加桃仁、三棱、莪术;肝郁化热加生地、牡丹皮、肾阳虚加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 。上方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及过度劳累,忌服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 。1个月为1疗程,停药后随访3月 。对照组:口服乳癖消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连服3月,服药期间注意事项同治疗组 。治疗结果:治疗组66例,治愈37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45% 。对照组60例,治愈25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 。
华氏2等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120例,取得良效 。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柴胡、白芍、枳壳、川芎、乳香、没药、穿山甲各9g,香附、当归、荔枝核各12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分2服,30天为1疗程,经期停服 。加减法: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熟地、重用当归;胸肋胀满者加瓜蒌、郁金;心烦失眠者加合欢皮、酸枣仁;乳房灼热,经期提前者加丹皮、栀子;大便不畅者加大黄 。治疗结果:120例中,治愈86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7.5%疗程最短7d,最长60天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乳腺增生病医案、配方】谢氏(3应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黄散加味治疗乳腺增生90例,并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方法:治疗组:柴胡疏肝散(《统旨》)药物组成醋炒陈皮、柴胡、川芎、白芍药、炒枳壳、醋炒香附、炙甘草,水煎,每天1剂早晚分服 。如意金黄散(《科正宗》)加味:天南星、厚朴、苍术、大黄、醋炒香附、白芷、川芎、姜黄、天花粉、黄柏、炮穿山甲、乳香、没药等各等量布包,人砂锅加水煎沸15分钟后取出药包,待温度适中时热敷患处,每天1次每次20分钟,每包药可用7天 。对照组:口服利邦平消片,每次4~8片(0.23g片),每天3次,外用10%硫酸镁水溶液浸毛巾热敷,每日1次,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3天 。观察3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63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治愈34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8.9% 。治疗组治愈率为70%,对照组治愈率为37.8%,经统计学处理,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8.80,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第1个疗程治愈3例,2疗程治愈2例,3个疗程治愈11例;对照组第1个疗程治愈7例,2疗程治愈9例,3疗程治愈18例 。两组治愈率1~3个疗程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24,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袁氏4等应用柴胡疏肝散合二仙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60例,取得良好疗效 。治疗方法:基本方即柴胡疏肝散合二仙汤加减组成:柴胡10g,白芍15g,川芎9g,香附10g,枳壳10g,青皮10g,仙茅10g,仙灵脾15g,巴天10g,当归12g,夏枯草10g,瓜蒌12g,麦冬15g,随证加减:气虚选加党参、黄芪;肿块较硬不易消散者选加白芥子、穿山甲、浙贝母;乳房刺痛兼血瘀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肝郁明显者选加川子、橘核等;肝郁化热选加生地、丹皮 。上方水煎服,3日2剂,每日2次 。1天为一疗程,经前10天开始服药 。治疗结果:服上述中药,症状缓解平均天数为7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平均天数为35天 。60例中,治愈41例,治愈率68.33%,显效13例,显效率21.66%,有效4例,有效率6.66%,无效2例 。占3.33%,总有效率96.66% 。
陶氏等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四物消瘰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68例,取得良效 。治疗方法:以柴胡疏肝散合四物消瘰汤化裁治疗,基本方药为柴胡12g,当归、川芎、赤芍各10g,枳壳、香附各6g,海藻、昆布各15~20g,王不留行、穿山甲各10~12g如乳房胀痛较甚,疼痛及肿块随情绪变化加重者,加青皮、荔枝核各10g;若肿块较硬、呈块状,伴月经前期疼痛剧烈,经色暗红和有血块,经停痛止者,加三棱、术各10g 。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以下次月经期前10天左右开始服药,月经期停服,10天为1疗程,连用3疗程统计疗效 。治疗结果:本组68例中治愈26例显效3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4%
隋氏6等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40例,疗效显著 。
治疗方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5g,枳壳10g,川芎10g,当归15g,浙贝母15g,牡蛎30g,术10g,橘核15g,瓜蒌24g,夏枯草15g,郁金10g,丝瓜络15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12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40例中,治愈1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
陆氏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疗效显著 。
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白芍、王不留行各15g,川芎、甘草各10g,茯苓20g,陈皮6g,鹿角霜25g伴乳腺纤维瘤者加夏枯草20g 。于月经后1周开始服药,月经期停服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剂为1疗程 。根据证型加减用药:肝郁气滞型(多见于性格不开朗者,情志抑郁,胸闷不舒,乳房胀痛或刺痛,病情变化受情绪影响较大,舌色深或淡红、舌苔薄,脉弦细而涩),可酌加川楝子、合欢皮、夜交藤 。冲任失调型(面色少华,精神萎靡,腰背酸痛,平时白带多,月经来潮前乳房胀痛、串痛明显,未婚者常伴有痛经,已婚者可合并不孕,舌色淡、苔白润,脉濡细),酌加仙茅、仙灵脾、杜仲 。此外,有热象,疼痛明显者,酌加乌药、蒲公英、黄药子;心火盛,烦劳焦虑者,酌加莲子心、生地、竹叶;禀赋弱,体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胃不和,饮食减少者,加白术、砂仁 。治疗结果:治愈(乳房疼痛消失,肿块消失)53例,显效(乳房疼痛减轻,肿块缩小1/2以上)19例,好转(乳房疼痛减轻,肿块缩小但不及1/2或结节变软)9例,无效(乳房疼痛不减,肿块未缩小)5例,总有效率为94.2% 。
王氏8等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取得良效 。
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制香附、当归、白芍、醋延胡索、王不留行各15g,川楝子、川芎、浙贝母、术各10g,生牡蛎30g,夏枯草20g,全瓜蒌20~30g 。伴心烦急躁易怒者加栀子10g,丹皮12g;肿块明显,疼痛较轻,或伴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者加仙茅、仙灵脾各10g,鹿角霜20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4周为一疗程,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痊愈25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 。
王氏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为主配合局部阿是穴封闭治疗乳腺增生症500例,疗效显著 。治疗方法:内治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消肿,调理冲任 。以上患者均服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当归、昆布、海藻、香附、鸡血腾、白芥子、桔核、皂刺、全瓜蒌、郁金、穿山甲、山慈姑、甘草等17味中药组成次服) 。20天为一疗程,一般需服2~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品,避忧思恼怒、过度劳累 。加减:肝郁痰凝型加僵蚕、地龙、青皮等,冲任失调型加巴戟天、大云、蛇床子、鹿胶等 。针灸:选肩井内关及背部肩胛骨附近压痛明显者阿是穴封闭维生素B1针2ml 。注射方法:常规局部消毒后选5号半针头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m维生素B1针剂,选针后抽吸无回血,无阻力的情况下,刺激局部酸胀麻木感后,缓慢推入药液2ml,拔出针头,常规消毒,1周1次,3次为1疗程 。治疗结果:第1疗程痊愈159例,显效212例,有效112例,无效17例;第2个疗程痊愈337例,显效108例,有效46例,无效9例;第3个疗程痊愈404例,显效63例,有效33例 。通过疗效观察可以看出有效率占90%以上 。以上服药治疗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
程氏10等采用柴胡疏肝散配合红外光外用治疗乳腺小叶增生50例,并与口服乳癖消胶囊组对照 。治疗方法:冶疗组服用柴胡疏肝散加工研成的粉剂,药物组成:柴胡9g,川芎6g,香附6g,枳壳6g,白芍6g,陈皮9g,甘草3g,蒲公英9g,延胡索9g,穿山甲6g 。研成细末,每天2次,每次3g 。治疗组在服药同时配合WH270型乳腺病治疗仪外用(中科实业集团医电技术公司生产),1个月为1个疗程 。
对照组服用乳癖消(辽东制药厂生产,生产批号为971225),每粒0.32g,每次5~6粒,1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经过1~3个疗程观察,治疗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 。经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病案举例】
1.代某2,女,30岁 。1998年6月8日初诊述右乳房发现肿块4月余,局部坠胀疼痛,月经前或情绪不佳时,胀痛加重 。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因不愿手术治疗而转来求诊 。诊查:面色晦暗,胸闷善太息,右乳房内上方,可触及5cm×4cm椭圆形硬块,境界清楚,触痛明显,局部皮肤无红肿改变,纳差,睡眠欠佳,舌两侧有瘀斑,脉沉弦 。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凝之乳癖 。治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气、川芎、乳香、没药、穿山甲各9g,香附当归、荔枝核各12g,炙甘草6g 。服用6剂后,食欲增,睡眠佳,硬块质软见小,触痛减 。
守方再进10剂,乳房结块消失,诸症殆尽,临床治愈 。随访1年,未再复发 。
2.胡某,女,37岁,2001年3月2日初诊 。3年前因双乳胀痛、乳房肿块,曾在多家医院服“乳癖消”、“百消丹”及“三苯氧胺”等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患者停经前双乳胀痛较剧,肿块增大,停经后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 。刻诊:左右乳房均扪及不规则肿块、质地中等、可活动、肿块大小不一,有的片状,有的呈结节状,钼靶X线摄片见数目不等,密度增高模糊阴影 。诊断为双乳小叶增生,予柴胡疏肝散合四物消瘰汤加减治疗,柴胡12g,赤芍、川芎、当归各10g,枳壳、香附各6g,海藻、昆布各20g,王不留行、穿山甲各16g,三棱、术各9g,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连治3疗程,患者肿块完全消失,疼痛消除,钼靶X线摄片示双乳正常 。
3.李某,女,34岁,2003年元月5日初诊 。双侧乳房胀痛1年,月经来前加重,经后锐减 。大便稍干,2天1次,月经提前,色暗量少 。触诊在双侧乳房外上、内上象限可触到多个片块状、条索状肿块,立体感差,舌红苔薄黄,脉弦 。红外线热图像示血管增粗迁曲明显,有雾状阴影及斑片状阴影,透光不均匀 。诊断为乳腺增生病,证属肝郁气滞,痰瘀交结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 。药用柴胡、制香附各12g,川芎、川棟子、浙贝母、术各10g,当归、白芍、醋延胡索、王不留行各15g,全瓜蒌生牡蛎各30g,夏枯草20g,日1剂,水煎分2次服,2周后乳房胀痛消失,肿块明显减小,效不更方,继服3周肿块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 。
按:柴胡疏肝散,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胁肋疼痛或纳少腹胀,经前痛经者 。临床变通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病,收效显著 。乳腺增生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 。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 。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颗粒状 。
主要病理为导管、腺泡以及间质的不同程度的增生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气滞、血瘀、痰凝所致 。初期,多见肝火盛 。咽干口苦,乳房胀痛,结块时有时散等症此为肝郁失疏,经脉气滞,以肝部为最,病变尚未波及到律血,故结块时有时散 。中期,肿块形成后不易消散,时软时硬则以气滞血瘀为主 。肝郁日久,气郁化火,灼伤营血,渐成血瘀 。故表现在结块时软时硬 。如结块软硬,边缘清楚,形状不规则,立体感强,有的呈结节状,与月经、情绪无关,此时已久滞久瘀入络,化火伤津成痰,痰热互结,故表现为结块较硬 。治疗时根据《内经》“木郁达之”的原则,治疗乳腺增生病,宜首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采用疏肝散结为主 。由于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月水 。冲任不调则气血瘀滞,积聚于乳房、胞宫,或乳房疼痛而结块,或月事紊乱失调,故治疗需酌情调摄冲任 。经前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经后以调理冲任健脾为主 。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中用柴胡疏转气机;枳壳、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川芎、白芍活血止痛;陈皮理气化瘀,软坚散结,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功 。临床根据辩证分型 。随证加减运用,可以提高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