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囊术后综合征医案、配方

胆囊术后综合征
胆囊术后综合征是指因胆囊手术后所出现以胁痛或脘腹胀满为主症的症候群 。属中医学“胁痛”、“痞满”等范畴多由肝胆气郁日久,胆汁瘀积,湿热内蕴,胆失疏泄,络脉不畅,血郁成瘀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术前诊断不正确,误将溃疡病、胰腺炎、膈疝或冠心病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作了胆囊切除术,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其次,在施术前对胆道系统未作全面检查,忽略了胆总管下段炎性痉挛或肝内外胆管结石此外可由胆囊切除术本身造成,如胆囊管留得过长或在扩大的胆囊管内残存有结石,还有可能在断端形成神经纤维瘤,或手术损伤胆管等 。由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不是一个非常确切的诊断名词,所以70年代以后,随着内窥镜和影像学诊断的普遍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诊断已经逐渐为具体疾病的诊断所代替 。本病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脘腹胀满,或伴有口苦、嗳气、大便干结或不畅、便溏等 。
【临床应用】
张氏山等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36例,取得良效 。治疗方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柴胡、香附、甘草各10g,白芍、枳壳、金钱草、丹参各15g,川芎6,郁金12g并根据症状加减,胁痛如刺者加红花10g,丝瓜络15g;胁痛隐隐者加栒杞子、生地各15g,当归10g;恶心欲吐者加半夏g,竹茹10g;大便干结不畅者加大黄6~10g;有结石者加海金沙0~20g鸡内金10~30g;便者加党参、云苓各15g,白术12g,口苦加茵陈15g,山栀10g血瘀甚加泽兰、益母草各15g,蒲黄(包)10g;食欲不振者加生麦芽15g,建曲12g 。每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用20剂为1疗程,连服1~2个疗程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3例中,显效22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 。
董氏2以柴胡疏肝散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障碍24例,取得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基本方药:柴胡12g,陈皮12g,香附10g,枳壳10g,白芍15g,川芎10g,甘草6g 。胁痛因情志失调加重,胸闷气短,舌红苔白,脉弦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理气止痛;腹胀纳差,嗳气,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或弦缓加党参、白术、佛手;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白或黄膩,脉弦数者加栀子、茵陈、黄连、大黄;兼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口渴不欲饮,舌红少津,脉弦细者加沙参、麦冬、天花粉、枸杞子:胁肋刺痛拒按,舌质暗紫有瘀点,脉涩者加桃仁、红花、穿山甲、三棱、莪术 。治疗结果:本组平均治疗天数为18天,疗程最长32天,最短9天 。临床治愈14例,显效8例,无效2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引流胆汁后临床症状消失),总有效率91.7% 。
【病案举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胆囊术后综合征医案、配方】唐某,女,42岁,于1998年7月在我院外科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1月,患者感右胁肋部胀痛,嗳气叹息,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舌红苔白,脉弦,腹部B超未见异常 。证属肝气郁滞,肝失调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以基本方(药用:柴胡12g,陈皮12g,香附10g,枳壳10g,白芍15g,川芎10g,甘草6g)加白术、茯苓、佛手、神曲各12g,山药30g,扁豆、党参各5g4剂后复诊诉右胁肋部疼痛较前减轻,腹胀便溏消失,饮食较前好转 。但觉口苦,口干,舌红少津,脉弦细 。上方去川芎、佛手、白术、扁豆、党参,加天花粉10g、茵陈12g、栀子12g、银柴胡10g.5剂后上述症状消失 。为善其后,将柴胡疏肝散3剂量制成药粉冲服,每次6g,每日2次 。
加服逍遥丸每次9g,每日2次,随访2年无复发 。
按:胆囊术后综合征属中医学胁痛、痞满”等范畴,慢性胆囊炎并发胆结石,多由肝胆气郁日久,胆汁瘀积,湿热内蕴,胆失疏泄,络脉不畅,血郁成痞 。本组患者胆囊虽已切除,但其气机不利、络脉不畅的病理现象却未能衡底清除 。方中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川芎、丹参、郁金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金钱草清利肝胆湿热,以祛未尽之邪;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是方疏肝利胆,活血消瘀,旨在使瘀滞消散,湿清热除 。对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或泥沙样结石者,加用大黄通腑泻热,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结石的排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