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使欧洲呈现出一切无价值的时代虚无主义景象


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使欧洲呈现出一切无价值的时代虚无主义景象


文章图片


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使欧洲呈现出一切无价值的时代虚无主义景象


文章图片


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使欧洲呈现出一切无价值的时代虚无主义景象


文章图片


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使欧洲呈现出一切无价值的时代虚无主义景象


文章图片


如果说现象学试图通过 , 先验直观的方法切入到事物本身 , 还有对事物存在的客观性的预设 , 那么佛教唯识观念在这一点上就走得更远 。

对于这一点 , 佛教唯识论者天亲菩萨在《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中 , 开宗明义的立义“唯识无境界 , 以无尘妄见” 。
唯识论者将表象的呈现 , 完全含摄在认知主体意识中 , 这一点既不同于叔本华对表象的定义、也不同于胡塞尔对客观实在性的认可 。

叔本华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命题 , 是从认识论角度说明表象基于主体 , 而得以呈现的事实 , 而对于是否存在完全独立于 , 认知主体之外的事物它并未说明;而胡塞尔是认可具有实在性的事物 , 他的现象学任务在于如何精确的切入到 , 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上 。
“唯识无境界”这一观念直接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实存性 , 不仅仅在于认知活动中客体在主体意识中的呈现 , 更在于消解掉事物独立存在的实存性 , 它们只是主体心意识的显现 。

单纯的表象在主体意识中的呈现 , 是并不涉及到时间的流逝的 , 也就是说表象是瞬间的呈现 , 这种瞬时性的呈现完全是当下的一刻 , 至于之后对表象的各种认知描述 , 是在时间的延续中进行的 , 这种描述就涉及到回忆、比较、联系等 。
纯粹的表象显相是当下瞬发的 , 它完全是顺时的 , 这一观念就要涉及到对时间的了解上 。 通常意义上 , 我们以为时间是有前后之分 , 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 , 但表象的显现是不具有这种性质的 。

从时间流逝和万物流转的角度 , 来看待瞬发的表象显现 , 可以用如下例子来比较理解:一个人在快速行驶的船上乘风破浪行进着 , 我们以他在其路径中的当前位置为参考点 , 那么就他而言他始终只在他当前的位置 , 我们之所以会有他在运动、有前进的感知是因为把他始终处于当前的位置 , 放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了比较 。
静态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 , 在于我们将不同时间中的点位置 , 放在了同一时间下进行了比较 , 相对性是就时间变化而言的 , 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于当下一刻 , 也就不会感知到事物在空间中的运动 。

同样的 , 如果我们只是关注于表象在意识中的瞬间呈现 , 也就会在纯粹直观中发现事物 , 这种发现只是单纯的看到 , 并不涉及到理性思维认知 。
所以 , 唯识宗的“唯识无境界”命题 , 与我们观念上出现偏差 ,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于时间和意识的把握上 。
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在当下一刻 , 那么我们只是纯粹直观的感知到表象 , 但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时间流中 , 也就是生灭变化的世界中 , 所以二者相对待着来看 , 我们就是在连续中发现定态 , 在变化中描述静止 。

这也正是尼采关于视界主义的定义 , 因为我们意识描述时的视界发生了变化 。 由此 ,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 尼采之所以我们的视界主义的认知方式 , 认识不了真实的世界 , 原因在于我们心识 , 是以一种静态的视角来观待事物的 , 静态视角与绝对运动在频率上不一致的 。
【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使欧洲呈现出一切无价值的时代虚无主义景象】如果要使之保持一致 , 那就要向前面“船上航行”例子所讲的那样 , 始终保持的乘风破浪的最前端 , 也就是在时间意识中始终保持当前一念 , 不以相对性的视界来认知表象 , 而是始终使表象的呈现与心意识 , 在频率上保持一致 。

这里 , 我们可以把世界表象 , 呈现在主体意识中的频率与佛教思想里的“缘起”相对比 , 这种缘起就是世界的发展和事物的变化机制 , 让作为人的主体心意识与这个频率达成一致 , 便是尼采矛盾点中后者所期望的 , “超越个人视界主义认识真实世界”的实现路径 。
在这一实现路径上 , 佛教采取的是心意识“止观”之法 , “止”就是克服固有心意识的认知方式 , 也就是与世界绝对变化频率不一致的视界主义 , 这里涉及到对表象进行“名相”化处理 , 进行文字定义、语言描述、关系分析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