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太阳系在形成过程中 , 绝大多数的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 , 都被太阳所俘获 , 成为推动其发生内部核聚变的基础力量 , 没有被太阳“吃掉”的物质 , 则被太阳风吹到距离较远的区域 , 逐渐聚合形成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 。 由于距离太阳的远近不同、大小不同、大气组成不同、磁场强弱不同 , 使得每颗行星都各具千秋 , 共同绘就了太阳系丰富多彩的天体世界 。
细心的朋友估计会发现 ,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于太阳系的彩色图片 , 上面各大行星的外观特别是色彩 , 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 有的呈现灰黑色 , 有的呈现蔚蓝色 , 有的呈现火红色 , 它们点缀在不同的圆形公转轨道上 , 就像“彩虹”一般 。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如果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来看 , 无论是太阳还是行星 , 它们的构成基础 , 都是由上一任大质量恒星 , 在生命末期通过超新星爆发以后 , 所形成的星云慢慢聚合而成 , 其中绝大部分是氢和氦 , 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重元素物质 。 这些物质的99.86%都被年轻的太阳所捕获 。 而那些没有被捕获的星际尘埃 , 则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 , 慢慢在不同区域聚合形成行星的固态内核 , 成为行星成长为现在模样的基石 。
【太阳系的行星,从宇宙中看“五彩缤纷”!为何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在距离太阳比较近的轨道上 , 一方面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很大 , 另一方面也受到强烈的太阳风“吹拂” , 那些较轻的气体物质、容易蒸发的物质 , 都从这个区域逃逸到较远区域 , 只留下比重比较大的物质 , 比如铁、镍、硫、硅、铝等元素的化合物 , 这些“坚硬”的物质就如同石头般 , 在较近的距离围绕着太阳公转 , 彼此之间发生着强烈的、频繁的碰撞 , 逐渐聚合形成近日行星 , 也就是现在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这些行星的质量普遍较小 , 又受到太阳的影响非常强烈 , 因此很难从周围吸收更多的气体(实际上周围的气体物质也非常少了) , 只能依靠自身的火山喷发、外来小行星的碰撞等 , 来释放出气体 , 并通过引力作用束缚住一部分 , 形成这些行星的大气层 。 只不过后来这些近日行星大气层的命运又各不相同 , 使得大气层也发生了各种不同的变化 。
而在火星轨道之外 , 由于被吹到这里的气体物质和尘埃数量较多 , 因此在这里慢慢减速、聚集 , 逐渐形成远日行星的内核 , 并有机会和能力依靠自身的引力 , 来吸收更多的气体物质 , 使得它们的个头越来越大 , 其中木星轨道处是“近水楼台” , 使自己最终吃成了一个“胖子” , 成为太阳系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 , 也是拥有大气层最厚、数量最多的行星 。
没有被木星吸收的气体 , 则在更远的轨道上 , 形成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它们也束缚住了一定量的气体物质来包裹固态核心 , 只不过没有木星显著而已 。
之所以要分析太阳系形成的简要过程 , 主要原因就在于 , 它们表面呈现出来的颜色 ,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气层的因素 。 下面针对每一个行星 , 简要分析一下它们呈现不同颜色的具体原因 。
水星 , 深灰色 。 在太阳系刚刚形成还是非常混乱的早期 , 原本质量较大的水星 , 很不幸与一颗小行星发生了猛烈的碰撞 , 使得水星原有就不太丰富的大气层以及部分原始地壳发生了剥离 , 从太阳发出的高能粒子流 , 将这些剥离出去的物质带走 , 厚厚的灰尘和火成岩-硅酸盐的内核暴露了出来 , 从而呈现出深灰色 。
推荐阅读
- 四级文明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科学家几乎不会提及四级文明?
- 太阳系曾经的第九大行星,只因一点被开除行星行列!
- 宇宙中,会存在10亿年级别的高级文明吗?他们到底有多恐怖?
- 太阳还剩下5亿年的寿命了?科学家:不,是地球还剩这么长时间了
- 古人认为身高在一定范围之内,人们不会因为身体“长”而变矮
- 宇宙到底有多大?
- 探索未解之谜系列
- 占星基础|行星返还,星体力量无法到达之时(一)
- 旅行者1号再次传回信号,已飞到233亿公里外,为何还能传回信号